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岩的时空格架、源区物质及其对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示踪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依据及存在问题第12-18页
        1.1.1 国内外花岗岩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2 大陆地壳深部组成结构及其研究第14-16页
        1.1.3 秦岭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1.4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页
    1.3 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第19-21页
        1.3.1 技术路线第19页
        1.3.2 研究生计划安排及完成工作量第19-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1-28页
    2.1 基本构造单元第22-24页
        2.1.1 华北地块南缘第22页
        2.1.2 北秦岭第22-23页
        2.1.3 南秦岭第23-24页
        2.1.4 扬子地块北缘第24页
    2.2 区域构造第24-26页
        2.2.1 商丹缝合带第24-25页
        2.2.2 勉略缝合带第25页
        2.2.3 栾川断裂第25页
        2.2.4 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第25-26页
    2.3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岩的分布特征第26-28页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第28-46页
    3.1 元古宙花岗岩第28页
    3.2 古生代花岗岩第28-33页
        3.2.1 关山岩体第28-29页
        3.2.2 长沟河岩体第29-30页
        3.2.3 草川铺岩体第30页
        3.2.4 火炎山岩体第30-31页
        3.2.5 百花岩体第31-32页
        3.2.6 红花铺岩体第32页
        3.2.7 大堡岩体第32-33页
    3.3 中生代花岗岩第33-46页
        3.3.1 宝鸡岩体第33-34页
        3.3.2 天子山岩体第34页
        3.3.3 八卦山岩体第34-35页
        3.3.4 太白牙岩体第35-46页
第四章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第46-92页
    4.1 锆石年龄资料数据来源第46-67页
        4.1.1 收集资料第46页
        4.1.2 实测资料第46-67页
    4.2 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第67-70页
    4.3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70-92页
        4.3.1 古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70-72页
        4.3.2 新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72-76页
        4.3.3 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76-78页
        4.3.4 晚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78-80页
        4.3.5 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80-92页
第五章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质岩石的Nd-Hf同位素变化第92-153页
    5.1 数据来源第92-95页
        5.1.1 收集资料第92页
        5.1.2 实测资料第92-95页
    5.2 Nd同位素及其变化特征第95-102页
        5.2.1 元古宙花岗岩的Nd同位素组成第100页
        5.2.2 古生代花岗岩的Nd同位素变化第100页
        5.2.3 中生代花岗岩的Nd同位素变化第100-101页
        5.2.4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岩的Nd同位素组成与时空演化特征第101-102页
    5.3 锆石Hf同位素及其变化特征第102-153页
        5.3.1 元古宙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102-107页
        5.3.2 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变化第107页
        5.3.3 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变化第107-108页
        5.3.4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岩的Hf同位素组成与时空演化特征第108-153页
第六章 秦岭造山带中段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及深部物质组成第153-173页
    6.1 花岗岩的源区物质组成特征第153-162页
        6.1.1 元古宙花岗岩的源区特征第153-156页
        6.1.2 古生代花岗岩的源区特征第156-159页
        6.1.3 中生代花岗岩在不同构造单元的源区差异第159-162页
        6.1.4 北秦岭不同时代花岗岩的源区演变第162页
    6.2 秦岭造山带中段深部物质组成特征第162-173页
        6.2.1 不同时代花岗岩揭示的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第162-170页
        6.2.2 秦岭造山带中段的地壳演化第170-173页
第七章 秦岭造山带中段和东秦岭中生代岩浆作用和深部物质组成的对比第173-178页
    7.1 岩浆作用时限及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对比第173-176页
    7.2 秦岭造山带中段华北地块南缘的构造单元属性第176-178页
结论第178-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6页
个人简介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新近系细粒沉积岩油气储集特征与成岩演化研究
下一篇:荞麦与荞麦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以赤峰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