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不同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1 不同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13-14页 |
1.2.2 不同质地土壤的微生物差异 | 第14页 |
1.2.3 不同质地土壤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 第15-20页 |
1.3.1 国内外秸秆还田现状 | 第15-16页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4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4.1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2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秸秆分解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4.1 温度和水分对秸秆分解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2 秸秆性质对秸秆分解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1页 |
1.4.3 土壤质地对秸秆分解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2-26页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6-29页 |
2.3 土壤和秸秆性质测定 | 第29-32页 |
2.3.1 土壤和秸秆基本性质测定 | 第29页 |
2.3.2 微生物学性质 | 第29-32页 |
2.3.2.1 土壤酶活性 | 第29-31页 |
2.3.2.2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31-32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潮土质地与秸秆还田耦合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分异 | 第34-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3.2.1 潮土不同质地间土壤速效养分差异 | 第34-36页 |
3.2.2 潮土不同质地间土壤可溶性碳、氮及其官能团特征 | 第36-38页 |
3.2.3 潮土不同质地土壤酶活性 | 第38-39页 |
3.2.4 潮土不同质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异 | 第39-43页 |
3.2.4.1 潮土不同质地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 | 第39-41页 |
3.2.4.2 潮土不同质地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比值 | 第41页 |
3.2.4.3 主成分分析 | 第41-43页 |
3.2.5 土壤养分、可溶性碳氮、酶活性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潮土质地与秸秆还田耦合下秸秆分解和微生物群落分异 | 第46-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61页 |
4.2.1 小麦、玉米秸秆在潮土不同质地中分解率差异 | 第46-49页 |
4.2.2 小麦、玉米秸秆在潮土不同质地中分解后全碳、全氮含量差异 | 第49-51页 |
4.2.3 小麦、玉米秸秆在潮土不同质地中分解后微生物群落分异 | 第51-61页 |
4.2.3.1 小麦、玉米秸秆分解后微生物量 | 第51-56页 |
4.2.3.2 小麦和玉米秸秆在不同质地、处理潮土中分解微生物PLFA含量比值 | 第56-59页 |
4.2.3.3 主成分分析 | 第59-61页 |
4.2.4 秸秆分解率、碳氮含量、PLFA的相关关系 | 第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秸秆埋设点周围微生物梯度分异 | 第64-7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5.2.1 小区土、网袋土及秸秆残留物微生物量 | 第64-66页 |
5.2.2 小区土、网袋土及秸秆残留物微生物群落 | 第66-67页 |
5.2.3 主成分分析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