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生物质炭及其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生物质炭的基本特性及其农业利用方式 | 第12-13页 |
1.1.2 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养分持留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4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5页 |
1.1.5 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典型红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典型红壤本身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2 红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20-22页 |
2.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2-23页 |
2.5 作物产量测定 | 第23页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影响 | 第24-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3.2.1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化学性质的持续影响 | 第24-30页 |
3.2.2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物理性质的持续影响 | 第30-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分布的影响 | 第36-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4.2.1 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干湿筛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 第37-40页 |
4.2.2 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干湿筛团聚体综合指标的影响 | 第40-46页 |
4.2.3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干筛团聚体中养分分布的影响 | 第46-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56-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5.2.1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薯块膨大期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2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红薯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62-7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0页 |
6.2.1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62-68页 |
6.2.2 施用生物质炭后作物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6.3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73页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