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1 抗生素的基本特性 | 第16-17页 |
1.1.1 抗生素的定义 | 第16页 |
1.1.2 抗生素的结构多样性 | 第16页 |
1.1.3 抗生素的选择性 | 第16页 |
1.1.4 抗生素的溶解性 | 第16-17页 |
1.1.5 抗生素的稳定性 | 第17页 |
1.2 农用抗生素的概述 | 第17-19页 |
1.2.1 农用抗生素 | 第17页 |
1.2.2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1.2.3 我国农用抗生素的发展 | 第18页 |
1.2.4 国外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近况 | 第18-19页 |
1.3 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检测 | 第19-24页 |
1.3.1 活性物质的预处理 | 第19-20页 |
1.3.2 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1.3.2.1 溶媒提取法 | 第20-21页 |
1.3.2.2 沉淀法 | 第21页 |
1.3.2.3 色谱分离法 | 第21-22页 |
1.3.2.4 吸附法 | 第22页 |
1.3.3 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1.3.3.1 生物检测法 | 第23页 |
1.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3-24页 |
1.3.3.3 液质联用法 | 第24页 |
1.4 放线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24-27页 |
1.4.1 放线菌液体发酵配方及条件优化 | 第24-26页 |
1.4.1.1 培养基优化 | 第24-26页 |
1.4.1.2 发酵条件优化 | 第26页 |
1.4.2 固体发酵优化概述 | 第26-27页 |
1.5 草莓根腐病概述 | 第27-29页 |
1.5.1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 | 第27-28页 |
1.5.2 草莓根腐病的危害 | 第28页 |
1.5.3 草莓根腐病的生物防治 | 第28-29页 |
1.6 白刺链霉菌与环境保护概述 | 第29-3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Streptomyces albospinus CT205液体发酵配方及条件优化 | 第32-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1 材料 | 第32-33页 |
2.1.1.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2.1.1.2 培养基 | 第32-33页 |
2.1.2 发酵前期准备 | 第33页 |
2.1.2.1 菌株活化 | 第33页 |
2.1.2.2 种子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1.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3-34页 |
2.1.3.1 不同碳源对菌株发酵的影响 | 第33页 |
2.1.3.2 不同氮源对菌株发酵的影响 | 第33页 |
2.1.3.3 正交实验 | 第33-34页 |
2.1.4 发酵条件优化 | 第34页 |
2.1.4.1 装液量 | 第34页 |
2.1.4.2 接种量 | 第34页 |
2.1.4.3 初始pH | 第34页 |
2.1.4.4 发酵温度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2.1 菌株CT205的孢子丝及分生孢子形态 | 第34-35页 |
2.2.2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35-39页 |
2.2.2.1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2.2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2.3 正交实验 | 第38-39页 |
2.2.3 发酵条件优化 | 第39-43页 |
2.2.3.1 不同装液量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3.2 不同接种量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3.3 不同初始pH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3.4 不同培养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讨论 | 第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Streptomyces albospinus CT205代谢产生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 第44-5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3.1.1 材料 | 第44-45页 |
3.1.1.1 菌株 | 第44页 |
3.1.1.2 培养基 | 第44-45页 |
3.1.1.3 试剂及材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1.2.1 发酵液的制备 | 第45页 |
3.1.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45页 |
3.1.2.3 胞内产物及胞外产物活性检测 | 第45-46页 |
3.1.2.4 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检测 | 第46页 |
3.1.2.5 活性成分的紫外检测 | 第46页 |
3.1.2.6 活性成分的纯化与收集 | 第46-47页 |
3.1.2.7 活性成分的一级质谱检测 | 第4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3.2.1 胞内产物及胞外产物活性检测 | 第47-48页 |
3.2.2 胞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检测 | 第48-50页 |
3.2.3 活性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50-51页 |
3.2.4 活性成分的纯化及收集 | 第51-52页 |
3.2.5 活性成分的一级质谱分析 | 第52-53页 |
3.3 讨论 | 第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Streptomyces albospinus CT205制剂对草莓根腐病的生防效应 | 第54-7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4-61页 |
4.1.1 材料 | 第54-55页 |
4.1.1.1 供试菌株 | 第54页 |
4.1.1.2 培养基 | 第54页 |
4.1.1.3 固体发酵原料 | 第54-55页 |
4.1.1.4 土壤及盆钵 | 第55页 |
4.1.1.5 试剂盒及仪器 | 第55页 |
4.1.1.6 草莓大棚田间试验 | 第55页 |
4.1.2 固体制剂的制备 | 第55-56页 |
4.1.2.1 固体发酵配方的优化 | 第55-56页 |
4.1.2.2 固体制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1.3 液体制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4.1.4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57页 |
4.1.5 盆栽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4.1.5.1 盆栽的准备 | 第57页 |
4.1.5.2 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4.1.6 草莓植株与土样的采集 | 第58页 |
4.1.7 测定方法 | 第58-60页 |
4.1.7.1 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病效果的统计 | 第58页 |
4.1.7.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4.1.7.3 草莓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4.1.7.4 植物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第59页 |
4.1.7.5 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59页 |
4.1.7.6 土壤脲酶的测定 | 第59页 |
4.1.7.7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59页 |
4.1.7.8 荧光定量PCR测定草莓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数量 | 第59-60页 |
4.1.8 田间试验设计及测定 | 第60-61页 |
4.1.9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2页 |
4.2.1 不同配比的固料对发酵CT205产生孢子数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2 浅盘发酵菌株CT205产生的孢子数及含水量 | 第62页 |
4.2.3 菌株CT205对草莓根腐病的生防效果 | 第62-64页 |
4.2.4 草莓植株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4.2.5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6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7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页 |
4.2.8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9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4.2.10 CT205固体发酵菌剂田间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4.3 讨论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创新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