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灵芝概述 | 第11-13页 |
1.1.1 灵芝的分类 | 第11页 |
1.1.2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1.1.3 灵芝的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1.4 灵芝的栽培现状 | 第12-13页 |
1.2 杏鲍菇概述 | 第13-14页 |
1.2.1 杏鲍菇分类 | 第13页 |
1.2.2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2.3 杏鲍菇的主要营养成分 | 第13页 |
1.2.4 杏鲍菇的药理功效 | 第13-14页 |
1.2.5 杏鲍菇的栽培现状 | 第14页 |
1.3 食用菌菌种常见的保藏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继代培养保藏法 | 第15页 |
1.3.2 矿油保藏法 | 第15页 |
1.3.3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 第15-16页 |
1.3.4 超低温保藏法 | 第16-17页 |
1.4 菌种保藏效果的鉴定 | 第17页 |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5.1 RFLP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2 RAPD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3 ISSR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2.2.1 试剂 | 第20-21页 |
2.2.2 仪器 | 第21页 |
2.3 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2.4 方法 | 第22-27页 |
2.4.1 菌种的保藏设计 | 第22页 |
2.4.2 菌丝体生长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2.4.3 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 第23页 |
2.4.4 杏鲍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5 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6 菌丝体DNA提取 | 第25-26页 |
2.4.7 ISSR扩增及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3.1 超低温保藏对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超低温保藏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和长势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超低温保藏对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 第31-32页 |
3.3.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 第31页 |
3.3.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 第31-32页 |
3.4 超低温保藏对农艺形状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农艺形状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农艺形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超低温保藏对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4-39页 |
3.5.1 灵芝活性成分比较 | 第34-37页 |
3.5.2 杏鲍菇营养成分比较 | 第37-39页 |
3.6 不同处理的ISSR分析 | 第39-43页 |
3.6.1 D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3.6.2 ISSR的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6页 |
4.1 低温保藏对菌种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 第43页 |
4.2 低温保藏对菌丝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1 对PDA平板菌丝体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对菌包中菌丝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低温保藏对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第44页 |
4.3 低温保藏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低温保藏对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