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条件下金融创新支持研究--基于某商业银行视角的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3-15页
        1.2.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思路第15页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5-17页
        1.4.1 研究创新第15-16页
        1.4.2 研究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综述第17-22页
    2.1 京津冀一体化的定义与内涵第17-18页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18-19页
        2.2.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8页
        2.2.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第18-19页
    2.3 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2.3.1 金融创新理论第19页
        2.3.2 金融发展理论第19页
        2.3.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第19-20页
    2.4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与互动机理第20页
    2.5“京津冀一体化”最新理论成果第20-22页
第三章 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第22-34页
    3.1 京津冀一体化的制度背景第22-23页
    3.2 社会经济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第23-25页
    3.3 金融发展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第25-31页
        3.3.1 京津冀地区存贷款资源分配不均第25-27页
        3.3.2 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分布不均第27-28页
        3.3.3 京津冀地区金融市场价格差异较大第28-29页
        3.3.4 京津冀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第29-31页
    3.4 京津冀一体化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第31-34页
        3.4.1 京津冀一体化的可行性第31-32页
        3.4.2 京津冀一体化的制约因素第32-34页
第四章 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创新的必要性第34-37页
    4.1 参与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创新的必要性第34-35页
        4.1.1 金融政策的同质化要求商业银行创新第34页
        4.1.2 考核机制的僵硬化要求商业银行创新第34-35页
        4.1.3 信贷模式的传统化要求商业银行创新第35页
    4.2 商业银行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现行模式第35-37页
        4.2.1 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第35页
        4.2.2 通过产业基金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第35-36页
        4.2.3 通过合作开发的模式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第36页
        4.2.4 通过项目介入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第36-37页
第五章 GS银行在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及政策创新第37-42页
    5.1 GS银行的基本情况第37页
    5.2 GS银行在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第37页
    5.3 GS银行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举措第37-42页
        5.3.1 创新机构设置,成功实现系统推动第38-39页
        5.3.2 创新合作模式,参与区域联合体建设第39页
        5.3.3 创新信贷政策,专项规模配置,引导信贷实现重点投放第39-40页
        5.3.4 创新金融产品,为京津冀一体化提供特色服务。第40-42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金融创新政策建议第42-49页
    6.1 创新机构设置,在总行层面构架更高规格的京津冀推动机构第42-44页
        6.1.1 机构设计的整体思路第42-43页
        6.1.2 机构设计的整体原则第43-44页
    6.2 积极参与跨区域机构联合体建设第44-46页
        6.2.1 合作银行设立的必要性第45页
        6.2.2 合作银行的股权构成第45页
        6.2.3 合作银行的机构设置第45-46页
    6.3 优化信贷政策,专项资金准备,重点支持一体化战略第46-48页
        6.3.1 专项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第46-47页
        6.3.2 明确信贷投放的重点第47页
        6.3.3 设立专项的资金准备第47-48页
    6.4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第48-49页
        6.4.1 契合客户需求第48页
        6.4.2 加强产品管理第48页
        6.4.3 与“互联网+”相结合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因素对我国绿色债券信用风险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