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2页 |
第一编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 | 第12-104页 |
绪论 | 第12-42页 |
一、选题的来源及学术意义 | 第12-14页 |
二、三家《诗》研究综述 | 第14-33页 |
(一)、宋代的三家《诗》研究——开辑佚三家《诗》之先河 | 第14-17页 |
(二)、元代及明代的三家《诗》研究——三家《诗》辑佚的停滞阶段 | 第17-19页 |
(三)、清代的三家《诗》研究——由勃兴走向巅峰 | 第19-33页 |
三、现当代的三家《诗》研究 | 第33-40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40-42页 |
第一章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生平 | 第42-60页 |
第一节 陈寿祺生平 | 第42-48页 |
一、启蒙受业 | 第42-43页 |
二、考取功名,为官从政 | 第43-44页 |
三、辞官归隐,教书育人 | 第44-46页 |
四、热衷乡党事业 | 第46-48页 |
第二节 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及教育思想 | 第48-56页 |
一、陈寿祺教育思想的根源 | 第48-50页 |
二、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 | 第50-55页 |
三、陈寿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 第55-56页 |
第三节 陈乔枞生平 | 第56-60页 |
第二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辑佚缘由、辑佚资料来源、版本流传、体例及著录 | 第60-78页 |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 | 第60-62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60页 |
二、学术背景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陈寿祺辑佚《三家诗遗说考》的缘由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辑佚资料来源 | 第64-66页 |
第四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流传及体例 | 第66-71页 |
一、《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 | 第66-69页 |
二、《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 | 第69-71页 |
第五节、《三家诗遗说考》的著录 | 第71-78页 |
第三章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 | 第78-94页 |
第一节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渊源 | 第78-81页 |
一、清初经世思潮的兴起 | 第78-79页 |
二、考据学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 | 第79-80页 |
三、考据学的鼎盛及陈氏父子的学术归属 | 第80-81页 |
第二节 陈氏父子的《诗经》学思想 | 第81-93页 |
一、实事求是,今古兼采的治《诗》取向 | 第81-86页 |
二、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 | 第86-90页 |
三、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第四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文献价值及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 第94-104页 |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的意义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史料价值 | 第97-101页 |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 第101-104页 |
第二编《鲁诗遗说考》点校 | 第104-414页 |
点校说明 | 第104-106页 |
三家诗遗说考自序 | 第104-105页 |
鲁诗遗说考自序 | 第105-106页 |
鲁诗叙录 | 第106-118页 |
鲁诗遗说考目录 | 第118-119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 第119-120页 |
鲁诗国风一 | 第120-141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 第141页 |
鲁诗国风二 | 第141-160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 第160页 |
鲁诗国风三 | 第160-178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 第178页 |
鲁诗国风四 | 第178-195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 第195页 |
鲁诗国风五 | 第195-211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 第211页 |
鲁诗国风六 | 第211-224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四) | 第224页 |
鲁诗国风七 | 第224-237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 第237页 |
鲁诗小雅一 | 第237-251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 第251页 |
鲁诗小雅二 | 第251-265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 第265页 |
鲁诗小雅三 | 第265-272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 第272页 |
鲁诗小雅四 | 第272-298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 第298页 |
鲁诗小雅五 | 第298-308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 第308页 |
鲁诗小雅六 | 第308-315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 第315页 |
鲁诗小雅七 | 第315-322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一) | 第322页 |
鲁诗大雅一 | 第322-341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二) | 第341页 |
鲁诗大雅二 | 第341-357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三) | 第357页 |
鲁诗大雅三 | 第357-377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一) | 第377页 |
鲁诗颂一 | 第377-399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二) | 第399页 |
鲁诗颂二 | 第399-405页 |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三) | 第405页 |
鲁诗颂三 | 第405-414页 |
第三编《齐诗遗说考》点校 | 第414-594页 |
齐诗遗说考 | 第414-415页 |
齐诗叙录 | 第415-422页 |
齐诗遗说考目录 | 第422-423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 第423页 |
齐诗国风一 | 第423-439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 第439页 |
齐诗国风二 | 第439-457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 第457页 |
齐诗国风三 | 第457-470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四) | 第470页 |
齐诗国风四 | 第470-482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 第482页 |
齐诗小雅一 | 第482-496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 第496页 |
鲁诗小雅二 | 第496-513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 第513页 |
齐诗小雅三 | 第513-526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 第526页 |
齐诗大雅一 | 第526-544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 第544页 |
齐诗大雅二 | 第544-563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 第563页 |
齐诗颂一 | 第563-580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 第580页 |
齐诗颂二 | 第580-585页 |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 第585页 |
齐诗颂三 | 第585-594页 |
第四编《韩诗遗说考》点校 | 第594-850页 |
韩诗遗说考 | 第594-595页 |
韩诗叙录 | 第595-610页 |
韩诗外传补逸 | 第610-613页 |
韩诗遗说考目录 | 第613-614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 第614页 |
韩诗国风一 | 第614-629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 第629页 |
韩诗国风二 | 第629-646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 第646页 |
韩诗国风三 | 第646-662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 第662页 |
韩诗国风四 | 第662-676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 第676页 |
韩诗国风五 | 第676-693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 第693页 |
韩诗国风六 | 第693-706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 第706页 |
韩诗小雅一 | 第706-719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 第719页 |
韩诗小雅二 | 第719-740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 第740页 |
韩诗小雅三 | 第740-759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四) | 第759页 |
韩诗小雅四 | 第759-769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 第769页 |
韩诗大雅一 | 第769-786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 第786页 |
韩诗大雅二 | 第786-794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 第794页 |
韩诗大雅三 | 第794-808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 第808页 |
韩诗大雅四 | 第808-820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一) | 第820-821页 |
韩诗颂一 | 第821-828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二) | 第828页 |
韩诗颂二 | 第828-835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三) | 第835页 |
韩诗颂三 | 第835-841页 |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四) | 第841页 |
韩诗颂四 | 第841-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850-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60-862页 |
致谢 | 第862-864页 |
个人简历 | 第864-8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