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合成甾体药物中间体ADD和TS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甾体化合物第13-16页
        1.1.1 甾体化合物概述第13-14页
        1.1.2 甾体药物第14-16页
    1.2 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第16-18页
        1.2.1 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发展史第16页
        1.2.2 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特点第16-17页
        1.2.3 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类型第17-18页
    1.3 微生物降解甾醇侧链合成甾体药物中间体第18-25页
        1.3.1 甾体药物中间体第18-19页
        1.3.2 微生物甾醇侧链降解的原料来源第19页
        1.3.3 甾醇侧链降解微生物第19-20页
        1.3.4 微生物甾醇侧链降解的分子机制第20-25页
    1.4 甾醇微生物转化合成甾体药物中间体研究进展第25-29页
        1.4.1 甾体药物中间体产生菌的筛选和诱变选育第25-27页
        1.4.2 甾体微生物转化的新工艺第27-28页
        1.4.3 甾体微生物转化的代谢改造第28-29页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1.5.1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诱变菌株M. neoaurum JC-12 高产ADD的分子机理解析第31-47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材料第32-34页
        2.2.1 实验仪器第32页
        2.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32-33页
        2.2.3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33-34页
    2.3 实验方法第34-38页
        2.3.1 新金色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4页
        2.3.2 目的基因PCR反应扩增和产物回收第34-35页
        2.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5页
        2.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35页
        2.3.5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第35页
        2.3.6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中KSDD的表达及纯化第35-36页
        2.3.7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DS-PAGE及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6页
        2.3.8 KSDD酶活力测定与动力学参数分析第36页
        2.3.9 新金色分枝杆菌中ksdd基因敲除和功能回补第36-37页
        2.3.10 AD和植物甾醇转化分析第37页
        2.3.11 分析方法第37-38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4.1 M.neoaurum ST-095 和M.neoaurum JC-12中ksdd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8页
        2.4.2 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质粒pMA5-ksdd_Ⅰ和pMA5-ksdd_Ⅱ的构建与转化第38-39页
        2.4.3 重组菌B. subtilis 168/pMA5-ksdd_Ⅰ和B. subtilis 168/pMA5-ksdd_Ⅱ蛋白表达第39-40页
        2.4.4 氨基酸突变对KSDD活性的影响第40-41页
        2.4.5 氨基酸突变对KSDD催化AD合成ADD的影响第41-42页
        2.4.6 氨基酸突变对KSDD在植物甾醇转化过程中的影响第42-43页
        2.4.7 氨基酸突变影响KSDD活性的蛋白结构分析第43-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M. neoaurum JC-12 胆固醇氧化酶酶学性质及功能验证第47-64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第47-49页
        3.2.1 实验仪器第47-48页
        3.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48页
        3.2.3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48-49页
    3.3 实验方法第49-52页
        3.3.1 新金色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9页
        3.3.2 目的基因PCR反应扩增和产物回收第49页
        3.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9页
        3.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49页
        3.3.5 重组菌的构建第49-50页
        3.3.6 重组菌中ChoM的表达及纯化第50页
        3.3.7 重组菌SDS-PAGE及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0页
        3.3.8 ChoM酶活力测定第50页
        3.3.9 重组ChoM酶学性质研究第50-51页
        3.3.10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全细胞转化胆固醇合成 4-胆甾烯3酮第51页
        3.3.11 分析方法第51-52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2-63页
        3.4.1 M. neoaurum JC-12 中choM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2-53页
        3.4.2 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质粒pMA5-choM1和pMA5-choM2的构建与转化第53-54页
        3.4.3 重组菌B. subtilis 168/pMA5-choM1和B. subtilis 168/pMA5-choM2蛋白表达第54-55页
        3.4.4 重组ChoM的蛋白纯化第55页
        3.4.5 重组ChoM的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第55-56页
        3.4.6 重组ChoM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第56-57页
        3.4.7 金属离子和EDTA对重组ChoM的影响第57页
        3.4.8 重组ChoM的动力学分析第57-58页
        3.4.9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转化胆固醇合成 4-胆甾烯3酮的研究第58-60页
        3.4.10 ChoM2在M. neoaurum JC-12 中的过量表达第60-62页
        3.4.11 ChoM2的过量表达对M. neoaurum JC-12 转化植物甾醇合成ADD的影响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M. neoaurum JC-12 甾酮C27单加氧酶功能鉴定及应用第64-82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实验材料第64-67页
        4.2.1 实验仪器第64页
        4.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64-65页
        4.2.3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65-67页
    4.3 实验方法第67-70页
        4.3.1 新金色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7页
        4.3.2 目的基因PCR反应扩增和产物回收第67页
        4.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67页
        4.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67页
        4.3.5 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第67-68页
        4.3.6 重组大肠杆菌中SMO的表达及纯化第68页
        4.3.7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及SDS-PAGE分析第68页
        4.3.8 SMO酶活力测定方法第68页
        4.3.9 重组SMO酶学性质研究第68-69页
        4.3.10 M. neoaurum ATCC 25795 中Smo基因的敲除和功能回补第69页
        4.3.11 Smo基因敲除菌株和功能回补菌株的表型差异分析第69-70页
        4.3.12 M. neoaurum JC-12 中SMO的过量表达第70页
        4.3.13 分析方法第70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81页
        4.4.1 不同新金色分枝杆菌甾醇代谢分析第70-71页
        4.4.2 M. neoaurum中Smo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1-72页
        4.4.3 重组菌E. coli BL21/p ET28a-Smo1 , E.coli BL21/p ET28a-Smo2和E.coliBL21/pET28a-Smo3的蛋白表达与纯化第72-73页
        4.4.4 重组SMO的功能鉴定研究第73-74页
        4.4.5 重组SMO的酶学特性研究第74-75页
        4.4.6 M. neoaurum ATCC 25795 中SMO的基因敲除和功能回补第75-77页
        4.4.7 SMO的基因缺失对新金色分枝杆菌甾醇代谢的影响第77-80页
        4.4.8 SMO的过量表达对M. neoaurum JC-12 转化植物甾醇合成ADD的影响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代谢工程改造M. neoaurum JC-12 合成甾体药物中间体ADD及其发酵工艺研究第82-96页
    5.1 引言第82-83页
    5.2 实验材料第83-84页
        5.2.1 实验仪器第83页
        5.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83页
        5.2.3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83-84页
    5.3 实验方法第84-86页
        5.3.1 新金色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4-85页
        5.3.2 目的基因PCR反应扩增和产物回收第85页
        5.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5页
        5.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85页
        5.3.5 M. neoaurum JC-12 中ksh A1基因敲除第85页
        5.3.6 重组新金色分枝杆菌JC-12_(S2-choM2-ksdd)的构建与表达第85-86页
        5.3.7 重组菌JC-12_(S2-choM2-ksdd)中相关酶活力测定第86页
        5.3.8 5-L发酵罐中重组菌JC-12_(S2-choM2-ksdd)转化植物甾醇放大研究第86页
        5.3.9 分析方法第86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6-95页
        5.4.1 Ksh A1基因敲除菌株Mutksh A1的构建第86-87页
        5.4.2 KSH酶活性的缺失对植物甾醇转化的影响第87-88页
        5.4.3 菌株Mutksh A1中共表达ChoM2,SMO2和KSDD的菌种构建与表达第88-90页
        5.4.4 重组菌株JC-12_(S2-choM2-ksdd)对植物甾醇转化合成ADD的影响第90-91页
        5.4.5 不同碳源对重组菌株JC-12_(S2-choM2-ksdd)菌体生长的影响第91-92页
        5.4.6 多阶段发酵策略提高重组菌株JC-12_(S2-choM2-ksdd)合成ADD的能力第92-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新金色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合成睾酮的初探第96-112页
    6.1 引言第96-97页
    6.2 实验材料第97-98页
        6.2.1 实验仪器第97页
        6.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97页
        6.2.3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97-98页
    6.3 实验方法第98-101页
        6.3.1 17β-hsd3密码子优化及全基因合成第98-99页
        6.3.2 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第99页
        6.3.3 目的基因PCR反应扩增和产物回收第99页
        6.3.4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99页
        6.3.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99页
        6.3.6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与验证第99页
        6.3.7 重组毕赤酵母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酶学表征第99-100页
        6.3.8 17β-HSD3和G6PDH的酶活测定方法第100页
        6.3.9 胞内辅因子NADPH/NADP~+水平测定第100页
        6.3.10 重组P. pastoris/17β-HSD3~P-G6PDH全细胞转化AD合成TS的条件优化第100页
        6.3.11 重组M. neoaurum ZADF-4/17β-HSD3~M的构建及甾醇转化第100-101页
        6.3.12 分析方法第101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1-111页
        6.4.1 重组毕赤酵母P. pastoris/17β-HSD3~P-G6PDH的构建第101-102页
        6.4.2 密码子优化提高 17β-HSD3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第102-103页
        6.4.3 重组 17β-HSD3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103-104页
        6.4.4 17β-HSD3和G6PDH在毕赤酵母中功能性共表达第104页
        6.4.5 17β-HSD3和G6PDH共表达对重组毕赤酵母胞内NADPH/NADP~+含量及TS合成的影响第104-105页
        6.4.6 重组菌P. pastoris/17β-HSD3~P-G6PDH全细胞转化AD合成TS的条件优化第105-108页
        6.4.7 分批补料策略提高重组菌TS的产量第108-109页
        6.4.8 重组菌M. neoaurum ZADF-4/17β-HSD3~M转化植物甾醇合成TS的初探第109-111页
    6.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课题展望第113-115页
论文创新点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芽蛋白质Z稳定啤酒泡沫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锁掷酵母联产油脂和胞外多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