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杨树简介 | 第9-10页 |
1.1.1 杨树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1.2 杨树分类及生长特点 | 第9页 |
1.1.3 杨树的分布 | 第9-10页 |
1.1.4 杨树的用途 | 第10页 |
1.2 植物耐干旱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干旱背景 | 第10-11页 |
1.2.2 植物耐干旱生理和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杨树耐干旱胁迫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不同杨树基因型水分利用效率和耐干旱生理性状特征 | 第13页 |
1.3.2 杨树氮、磷营养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耦合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3.3 干旱胁迫下杨树转录组测序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3.1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3.2.1 总体试验设计 | 第16页 |
3.2.2 不同土壤水分环境下白杨生长和耐干旱生理性状分析 | 第16-17页 |
3.2.3 根系参数和氮、磷营养效率及其与耐干旱性状的相关性 | 第17页 |
3.2.4 干旱胁迫下白杨转录组表达分析 | 第17-18页 |
3.3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6页 |
4.1 杨树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耐干旱生理性状 | 第19-25页 |
4.1.1 四种典型水分环境中土壤水分状况及垂直变化 | 第19页 |
4.1.2 亲本和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气体交换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9-22页 |
4.1.3 耐干旱相关生理性状的差异 | 第22-24页 |
4.1.4 气体交换参数和耐旱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4.2 叶片氮、磷营养性状及其与耐干旱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8页 |
4.2.1 不同境下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根系参数 | 第25-26页 |
4.2.2 不同水分环境下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氮、磷营养性状 | 第26-27页 |
4.2.3 叶片氮、磷营养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耐干旱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4.3 杨树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功能基因差异表达 | 第28-46页 |
4.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1页 |
4.3.2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4.3.3 新基因分析 | 第34-35页 |
4.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5-46页 |
5 讨论 | 第46-51页 |
5.1 不同水分环境下杨树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耐干旱生理性状 | 第46-48页 |
5.1.1 亲本和杂交子代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变异及利用潜力 | 第46页 |
5.1.2 亲本和杂交子代水分利用效率、气体交换参数 | 第46-47页 |
5.1.3 耐干旱胁迫相关生理性状的变异规律及相对重要性 | 第47-48页 |
5.1.4 气体交换参数和耐旱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5.2 叶片氮、磷营养性状及其与耐干旱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5.2.1 不同水分环境下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根系参数 | 第48-49页 |
5.2.2 不同水分环境下亲本与杂交子代的氮、磷营养性状 | 第49页 |
5.2.3 叶片氮、磷营养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耐干旱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49页 |
5.3 杨树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功能基因差异表达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