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环己胺降解菌NyZ12胺氧化酶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构建及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19页
    1.1 环己胺简介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环己酮介绍第12页
    1.3 环己胺降解菌的研究第12-13页
    1.4 环己胺微生物降解代谢过程第13-15页
    1.5 基因功能研究第15页
    1.6 基因敲除方法第15-18页
    1.7 实验流程图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35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1页
        2.1.1 菌种与质粒第19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19页
        2.1.3 主要试剂第19页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第19-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35页
        2.2.1 PCR产物胶回收第21页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第21-22页
        2.2.3 重组质粒转化至感受态细胞第22页
        2.2.4 质粒DNA提取第22页
        2.2.5 试剂盒提取细菌基因组第22-23页
        2.2.6 煮沸法提取基因组第23页
        2.2.7 基因敲除引物设计第23-25页
        2.2.8 无痕敲除(以amo4637无痕敲除为例)第25-30页
        2.2.9 chnB基因回补实验第30-32页
        2.2.10 气相色谱第32页
        2.2.11 生长曲线测定第32-33页
        2.2.12 荧光定量第33-34页
        2.2.13 转录组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76页
    3.1 amo2631插入突变第35-39页
        3.1.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35-36页
        3.1.2 敲除载体的构建第36页
        3.1.3 单交换鉴定第36-37页
        3.1.4 双交换鉴定第37-39页
    3.2 amo2631无痕敲除第39-44页
        3.2.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39-40页
        3.2.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40-41页
        3.2.3 单交换鉴定第41-42页
        3.2.4 双交换鉴定第42-43页
        3.2.5 测序结果第43页
        3.2.6 突变菌株生长实验第43-44页
    3.3 amo4207无痕敲除第44-49页
        3.3.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44-45页
        3.3.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45-46页
        3.3.3 单交换鉴定第46-47页
        3.3.4 双交换鉴定第47-48页
        3.3.5 测序结果第48-49页
        3.3.6 生长实验第49页
    3.4 amo425无痕敲除第49-54页
        3.4.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49-50页
        3.4.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50-51页
        3.4.3 单交换鉴定第51-52页
        3.4.4 双交换鉴定第52-53页
        3.4.5 测序结果第53-54页
        3.4.6 生长实验第54页
    3.5 amo4637无痕敲除第54-59页
        3.5.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54-55页
        3.5.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55-56页
        3.5.3 单交换鉴定第56-57页
        3.5.4 双交换鉴定第57页
        3.5.5 敲除菌株测序结果第57-58页
        3.5.6 生长实验第58-59页
    3.6 amo5539无痕敲除第59-63页
        3.6.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59页
        3.6.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59-60页
        3.6.3 单交换鉴定第60-61页
        3.6.4 双交换鉴定第61-62页
        3.6.5 测序结果第62页
        3.6.6 生长实验第62-63页
    3.7 转录组及荧光定量结果第63-67页
    3.8 chnB无痕敲除第67-72页
        3.8.1 同源臂扩增及融合PCR第67-68页
        3.8.2 目的基因与敲除载体连接与鉴定第68页
        3.8.3 单交换鉴定第68-69页
        3.8.4 双交换鉴定第69-70页
        3.8.5 测序结果第70-71页
        3.8.6 生长实验第71页
        3.8.7 中间产物环己酮气相色谱第71-72页
    3.9 chnB回补实验第72-76页
        3.9.1 chnB基因扩增第72-73页
        3.9.2 目的基因与回补载体连接与鉴定第73-74页
        3.9.3 基因回补鉴定第74-75页
        3.9.4 生长实验第75-7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6-78页
    4.1 结论第76-77页
    4.2 实验创新之处第77页
    4.3 工作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录第84-8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不饱和脂肪酸调节lox-1表达通路缓解脂肪肝炎性损伤的作用
下一篇:杨树耐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及转录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