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大气细颗粒物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 第14-15页 |
1.2.3 大气细颗粒物对文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国内外对云冈石窟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云冈石窟景区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研究 | 第20-2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2.2.1 采样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2.2.2 采样地点和时间 | 第21-22页 |
2.2.3 样品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云冈石窟景区大气细颗粒物全样分析研究 | 第24-4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3.2.1 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3.2.2 含碳物质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3 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3.3.1 采样期间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分析 | 第30-35页 |
3.3.2 采样期间PM_(2.5)中含碳物质的浓度分析 | 第35-39页 |
3.3.3 采样期间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分析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云冈石窟景区大气细颗粒物单颗粒成分分析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4.2.2 采样地点和时间 | 第43页 |
4.2.3 采样流程 | 第43-44页 |
4.2.4 EPMA测量流程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3.1 颗粒物类型与特征 | 第44-47页 |
4.3.2 颗粒物相对丰度分析 | 第47-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页 |
5.2 建议 | 第52-53页 |
5.3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