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PM_(2.5)载带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2 重金属元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第15-16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大气颗粒物载带重金属元素的浓度研究 | 第16-17页 |
1.2.2 PM_(2.5)载带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17-20页 |
1.2.3 大气颗粒物载带重金属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2.1.1 采样布点 | 第22页 |
2.1.2 采样仪器 | 第22-23页 |
2.2 样品的分析 | 第23-24页 |
2.2.1 重量分析 | 第23页 |
2.2.2 元素分析 | 第23-24页 |
2.3 富集因子法 | 第24-25页 |
2.4 重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25-28页 |
2.4.1 暴露量的计算 | 第25页 |
2.4.2 重金属元素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 | 第25页 |
2.4.3 重金属元素致癌风险评估模型 | 第25-26页 |
2.4.4 重金属元素吸入参照剂量和致癌斜率因子 | 第26页 |
2.4.5 不确定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长株潭区域2城市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 第28-36页 |
3.1 长株潭区域2城市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 | 第28-30页 |
3.1.1 长株潭区域2城市PM_(2.5)的浓度 | 第28-29页 |
3.1.2 长株潭区域2城市PM_(2.5)载带重金属的浓度 | 第29-30页 |
3.2 富集因子分析 | 第30-31页 |
3.3 健康风险评价 | 第31-34页 |
3.3.1 呼吸速率、体重和期望寿命推荐值 | 第31页 |
3.3.2 重金属元素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31-33页 |
3.3.3 重金属元素致癌风险评价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华北2城市冬季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 第36-42页 |
4.1 华北2城市冬季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 | 第36-37页 |
4.1.1 华北2城市冬季PM_(2.5)的浓度 | 第36页 |
4.1.2 北京市和济南市PM_(2.5)载带重金属的浓度 | 第36-37页 |
4.2 富集因子 | 第37-38页 |
4.3 健康风险评价 | 第38-40页 |
4.3.1 呼吸速率、体重和期望寿命推荐值 | 第38-39页 |
4.3.2 重金属元素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39页 |
4.3.3 重金属元素致癌风险评价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西部2城市冬季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 第42-50页 |
5.1 西部2城市冬季PM_(2.5)及其载带重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 | 第42-43页 |
5.1.1 西部2城市冬季PM_(2.5)的浓度 | 第42页 |
5.1.2 西部2城市冬季PM_(2.5)载带重金属的浓度 | 第42-43页 |
5.2 富集因子 | 第43-44页 |
5.3 健康风险评价 | 第44-47页 |
5.3.1 呼吸速率、体重和期望寿命推荐值 | 第44-45页 |
5.3.2 重金属元素的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45-46页 |
5.3.3 重金属元素的致癌风险评价 | 第46-47页 |
5.4 不同区域间城市点位和背景点位对比 | 第47-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1.1 长株潭地区2城市PM_(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 第50页 |
6.1.2 华北2城市冬季PM_(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 第50-51页 |
6.1.3 西部2城市冬季PM_(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 第51页 |
6.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硕士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