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发菜概述 | 第10-14页 |
| ·发菜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0-11页 |
| ·发菜细胞人工培养 | 第11页 |
| ·发菜细胞高密度培养 | 第11-14页 |
| ·微藻菌种选育 | 第14-15页 |
| ·进化工程 | 第15-19页 |
| ·进化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 第15-17页 |
| ·进化工程在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17-18页 |
| ·进化工程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 第2章 耐高葡萄糖浓度发菜菌株的生化工程选育 | 第22-36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 ·发菜细胞种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发菜细胞UV-C紫外诱变 | 第23-24页 |
| ·生化工程育种应用及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进化过程 | 第24-25页 |
| ·耐高葡萄糖浓度发菜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 ·发菜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 ·发菜细胞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25-26页 |
| ·发菜进化菌株与出发菌株的细胞形态比较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基因多样化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 ·发菜的适应性进化 | 第27-30页 |
| ·发菜的适应性进化过程 | 第30-32页 |
| ·高产多糖、耐高葡萄糖浓度发菜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 ·发菜高产菌株的生理特性 | 第33-35页 |
| ·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发菜细胞混合营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研究 | 第36-52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37页 |
| ·供试藻种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37页 |
| ·试剂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37页 |
| ·发菜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Box-Behnken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9页 |
|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 ·Box-Behnken实验结果 | 第42-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发菜细胞液体培养光衰减规律及光合效率的研究 | 第52-62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 ·供试藻种 | 第52-53页 |
| ·试剂 | 第5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培养基 | 第53页 |
| ·光合自养培养 | 第53页 |
| ·混合营养培养 | 第53页 |
| ·光强在发菜细胞培养液中的衰减 | 第53页 |
| ·发菜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 ·发菜光合效率的测定 | 第54页 |
| ·发菜细胞含碳量的确定 | 第54页 |
| ·光合效率计算式 | 第54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 ·光强在发菜单体细胞光合自养和混合营养培养液中的衰减 | 第54-55页 |
| ·发菜细胞液体培养光衰减规律的研究 | 第55-57页 |
| ·光衰减曲线的拟合 | 第57-59页 |
| ·光衰减模型的检验 | 第59-60页 |
| ·光在光合自养和混合营养培养液中衰减的比较 | 第60页 |
| ·光合自养下的发菜念珠藻细胞光合效率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创新点 | 第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