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小麦赤霉病 | 第12-15页 |
| ·小麦赤霉病概述 | 第12页 |
|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 第12-13页 |
| ·小麦赤霉病菌侵染过程及感病症状 | 第13页 |
| ·DON简介及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 ·赤霉病对小麦籽粒的影响 | 第14-15页 |
| ·面制品中DON毒素含量变化情况 | 第15页 |
| ·小麦籽粒结构 | 第15-16页 |
| ·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 | 第16-17页 |
| ·小麦籽粒中的淀粉 | 第17-19页 |
| ·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分布 | 第17页 |
| ·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 ·小麦淀粉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第2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赤霉病小麦籽粒结构 | 第20-3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 ·结构破坏--腔、孔 | 第28-29页 |
| ·结构破坏--细胞壁 | 第29-30页 |
| ·结构破坏--糊粉层及胚内含物 | 第30-31页 |
| ·结构破坏---淀粉粒 | 第31页 |
| ·结构破坏---蛋白质 | 第31-32页 |
| ·菌代谢产物--酶与毒素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赤霉病对小麦蛋白质的影响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总蛋白含量/面筋测定 | 第35页 |
| ·总蛋白的变化 | 第35页 |
| ·可溶性蛋白与不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35页 |
| ·醇溶蛋白变化 | 第35-36页 |
| ·谷蛋白亚基的变化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 ·全蛋白含量及面筋 | 第36页 |
| ·全蛋白变化 | 第36-38页 |
| ·不可溶性蛋白变化 | 第38-39页 |
| ·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39-40页 |
| ·醇溶蛋白变化 | 第40-41页 |
| ·谷蛋白亚基变化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 第4章 感病小麦其他理化指标的变化 | 第44-50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设备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小麦籽粒品质 | 第45页 |
| ·小麦粉品质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 ·小麦籽粒品质 | 第46-47页 |
| ·小麦粉品质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赤霉病侵染小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DON含量的变化 | 第50-58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0-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设备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DON含量检测 | 第51页 |
| ·实验小麦的润麦过程及制粉过程 | 第51页 |
| ·面制品制作方法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 ·DON标准曲线 | 第52-53页 |
| ·面包制作过程中DON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 ·馒头制作过程中DON含量变化 | 第54-55页 |
| ·面条制作过程中DON含量变化 | 第55-56页 |
| ·曲奇制作过程中DON含量变化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