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第一章 乳腺癌 | 第19-23页 |
1 乳腺癌分类 | 第19-20页 |
2 IDC的分子亚型 | 第20页 |
3 乳腺癌细胞起源(Cell of Origin)和乳腺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 第20-23页 |
第二章 CD177 | 第23-27页 |
1 CD177糖蛋白 | 第23页 |
2 CD177基因的结构 | 第23页 |
3 CD177蛋白的表达 | 第23-24页 |
4 CD177的功能 | 第24-25页 |
5 Ly6/uPAR基因家族 | 第25页 |
6 CD177与癌症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癌细胞代谢 | 第27-35页 |
1 Warburg效应 | 第27-28页 |
2 致癌信号和代谢重新编程 | 第28-30页 |
3 癌细胞中代谢基因的突变 | 第30-31页 |
4 代谢靶标 | 第31-33页 |
5 展望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9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49-159页 |
第四章 CD177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以及表型分析 | 第49-85页 |
摘要 | 第49页 |
1 材料 | 第49-51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50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2 方法 | 第51-57页 |
·CD177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 | 第51-52页 |
·PCR鉴定小鼠基因型 | 第52-53页 |
·雌性小鼠乳腺whole-mount染色 | 第53页 |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分离 | 第53-54页 |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流式分析 | 第54-55页 |
·小鼠组织学检测 | 第55页 |
·常规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55页 |
·石蜡切片HE染色 | 第55-56页 |
·小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 | 第56页 |
·小鼠脾脏,淋巴结,胸腺,骨髓淋巴细胞分离 | 第56页 |
·小鼠脾脏,胸腺,骨髓,淋巴结淋巴细胞流式分析 | 第56-57页 |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分析 | 第5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 | 第57-80页 |
·CD177基因敲除小鼠构建结果 | 第57页 |
·CD177基因敲除小鼠扩增结果 | 第57-58页 |
·CD177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 第58-59页 |
·小鼠组织病变分析结果 | 第59-75页 |
·雌性小鼠乳腺发育结果 | 第75-76页 |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流式分析结果 | 第76页 |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流式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流式分析结果 | 第77-78页 |
·小鼠骨髓细胞流式分析结果 | 第78页 |
·小鼠淋巴结流式分析结果 | 第78-79页 |
·小鼠外周血流式分析结果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Abstract | 第84-85页 |
第五章 CD177基因敲除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伤口愈合的影响 | 第85-99页 |
摘要 | 第85页 |
1 材料 | 第85-87页 |
·菌株 | 第85页 |
·实验动物 | 第85-86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主要仪器 | 第86-87页 |
2 方法 | 第87-8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扩增 | 第8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 第87页 |
·感染处皮肤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 | 第87-88页 |
·外周血及皮肤伤口流式细胞分析 | 第88页 |
·感染伤口面积计算 | 第8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8页 |
3 结果 | 第88-9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后的损伤面积的变化 | 第88-8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后体重变化 | 第89-9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 | 第90-9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后伤口单位面积中性粒细胞变化 | 第92-93页 |
4 讨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Abstract | 第97-99页 |
第六章 CD177在乳腺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 | 第99-131页 |
摘要 | 第99页 |
1 材料 | 第99-103页 |
·质粒及菌种 | 第99-100页 |
·细胞株 | 第100页 |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主要试剂 | 第100-101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01-103页 |
2 方法 | 第103-114页 |
·乳腺癌术后无转移的存活分析(metastasis-free survival) | 第103页 |
·Real-Time PCR分析CD177 mRNA水平 | 第103页 |
·CD177免疫组化分析 | 第103-104页 |
·pDNA 4.0-Human CD177转染 | 第104-105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CD177过表达水平 | 第105页 |
·CD177过表达人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105页 |
·CD177过表达人乳腺癌细胞裸鼠异种移植 | 第105-106页 |
·小鼠CD177基因沉默 | 第106-111页 |
·Western-Blot分析CD177基因沉默效果 | 第111-112页 |
·Real-time PCR分析CD177基因沉默效果 | 第112-113页 |
·肿瘤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 | 第113-114页 |
·CD177沉默乳腺癌细胞体内肿瘤形成 | 第11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14页 |
3 结果 | 第114-124页 |
·ONCOMINE在线数据库分析结果 | 第114-115页 |
·临床样本库术后无转移的存活分析(Metastasis-free survival) | 第115-116页 |
·临床病人乳腺癌组织中CD177mRNA水平 | 第116-117页 |
·临床样本病理切片中CD177的表达量 | 第117-118页 |
·人乳腺癌细胞株中CD177mRNA水平 | 第118页 |
·Real-Time PCR检测CD177基因沉默效果 | 第118-119页 |
·Western-Blot检测CD177基因沉默效果 | 第119页 |
·CD177基因沉默促进小鼠乳腺癌细胞软琼脂3D培养中的克隆形成 | 第119-120页 |
·CD177基因沉默4T07癌细胞小鼠体内肿瘤形成以及肺转移结果 | 第120-121页 |
·Western-blot检测CD177过表达乳腺癌细胞CD177蛋白表达 | 第121页 |
·CD177过表达乳腺癌细胞体外生长曲线 | 第121-123页 |
·CD177过表达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软琼脂3D培养中的克隆形成 | 第123页 |
·CD177过表达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体内肿瘤形成 | 第123-124页 |
4 讨论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CD177抑制乳腺癌发生和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 第131-159页 |
摘要 | 第131页 |
1 材料 | 第131-133页 |
·细胞株 | 第131页 |
·主要试剂 | 第131-132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32-13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3页 |
2 方法 | 第133-136页 |
·Myc抗体与CD177过表达SKBR3癌细胞蛋白免疫共沉淀 | 第133页 |
·免疫共沉淀蛋白SDS-PAGE银染 | 第133-134页 |
·CD177过表达SKBR3细胞膜提取 | 第134页 |
·CD177过表达SKBR3细胞lipid raft提取 | 第134-135页 |
·CD177过表达SKBR3细胞葡萄糖消耗试验 | 第135页 |
·Real-Time PCR检测CD177过表达SKBR3细胞糖酵解关键酶的mRNA水平 | 第135-13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36页 |
3 结果 | 第136-142页 |
·CD177过表达细胞流式分析 | 第136页 |
·CD177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136-137页 |
·Western-blot检测免疫共沉淀蛋白 | 第137-138页 |
·CD177互作蛋白质谱分析结果 | 第138-139页 |
·CD177过表达降低SKBR3癌细胞糖酵解酶mRNA水平 | 第139页 |
·CD177过表达降低SKBR3癌细胞葡萄糖消耗量 | 第139-140页 |
·CD177过表达降低MCF7癌细胞葡萄糖消耗量 | 第140-141页 |
·CD177基因沉默增加4T07癌细胞葡萄糖消耗量 | 第141页 |
·Western-Blot 检测CD177过表达SKBR3细胞lipid raft蛋白表达 | 第141-142页 |
4 讨论 | 第142-144页 |
Abstract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9页 |
全文总结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文章发表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