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1-12页 |
2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和特征 | 第12-14页 |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种类 | 第12页 |
·禾谷镰孢菌的特征 | 第12-13页 |
·禾谷镰孢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3-14页 |
3 禾谷镰孢菌毒素 | 第14-19页 |
·禾谷镰孢菌毒素种类及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禾谷镰孢菌毒素合成途径及调控基因 | 第17-18页 |
·单族毒素与禾谷镰孢菌致病性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4 小麦茎基腐禾谷镰孢菌致病性测定 | 第19-20页 |
5 禾谷镰孢菌的遗传转化 | 第20-21页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一章 我国冬小麦主产省小麦茎基腐镰孢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 | 第29-43页 |
摘要 | 第29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0-31页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菌株鉴定 | 第31页 |
·菌株F.asiaticum F. graminearum种的区分鉴定 | 第31-32页 |
·菌株产毒素化学型检测 | 第32页 |
·温室苗期致病力测定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茎基腐镰孢菌的鉴定 | 第33页 |
·禾谷镰孢菌综合物种菌株种和毒素化学型的鉴定 | 第33-36页 |
·不同毒素化学型菌株地理分布 | 第36-37页 |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致病性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第二章 茎基腐镰孢菌菌株毒素产量与致病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53页 |
摘要 | 第43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田间穗期致病力测定 | 第44页 |
·毒素的提取和含量检测 | 第44-4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间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DON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不同菌株DON毒素产量比较 | 第47-48页 |
·菌株产DON毒素的量与菌株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三章 茎基腐镰孢菌在侵染小麦基部不同阶段Tri5、Tri6的表达 | 第53-67页 |
摘要 | 第53页 |
前言 | 第5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茎基腐禾谷镰孢菌CF0915转化GFP突变体的获得 | 第60-61页 |
·侵染试验 | 第61页 |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61-62页 |
·RT-qPCR检测Tri5、Tri6基因在不同侵染阶段的表达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四章 Tri5基因在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中的功能 | 第67-83页 |
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67-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4页 |
·菌株 | 第68-69页 |
·禾谷镰孢菌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69-70页 |
·产毒基因Tri5敲除及回复 | 第70-73页 |
·突变体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 第73页 |
·禾谷镰孢菌及突变体温室苗期致病力测定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及回复突变体的获得 | 第74-76页 |
·突变体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 | 第76-78页 |
·突变体温室小麦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