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2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合作 | 第14页 |
(二) 学校交流背景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一) “互惠学习”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 “互惠学习”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 “互惠学习”出现的原因 | 第21-22页 |
(四) “互惠学习”的内容 | 第22-23页 |
(五) “互惠学习”的实现策略 | 第23-25页 |
(六) “互惠学习”的研究模式 | 第25-2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一) 参与式观察 | 第27-28页 |
(二) 访谈法 | 第28页 |
(三) 文献分析法 | 第28页 |
六.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介绍 | 第29-33页 |
一. 中加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背景及研究指导意见 | 第29-30页 |
(一) 中加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背景 | 第29页 |
(二) 中加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研究指导意见 | 第29-30页 |
二. 姊妹校背景 | 第30-33页 |
(一) 上海闵竹小学 | 第30-31页 |
(二) 多伦多森瑞小学 | 第31-32页 |
(三) 研究者自身的背景 | 第32页 |
(四) 姊妹校跨文化交流阶段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姊妹校跨文化互惠学习进展 | 第33-47页 |
一. 初步合作,框架探索期 | 第34-38页 |
(一) 交流方式:三管齐下,克服阻碍 | 第34页 |
(二) 交流主体:校长领头,分工明确 | 第34-35页 |
(三) 交流内容:视频为主,辐射有限 | 第35-36页 |
(四) 交流特征:自上而下,框架初显 | 第36-38页 |
二. 主题聚焦,发展生成期 | 第38-40页 |
(一) 交流方式: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 第38页 |
(二) 交流主体:教师为主,校长为辅 | 第38页 |
(三) 交流内容:主题聚焦,遍地开花 | 第38-39页 |
(四) 交流特征:自下而上,初显互惠 | 第39-40页 |
三. 新起点:互惠格局初显 | 第40-47页 |
(一) “七巧板”——互惠的起点 | 第41-43页 |
(二) “水文化周”——双向的互惠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姊妹校互惠学习的动力 | 第47-53页 |
一. 信任关系带来相互的合作意愿 | 第47页 |
二. 行政命令下的参与 | 第47-48页 |
三. 中加教育制度文化差异的新收获 | 第48-51页 |
(一) 教学方式的差异 | 第48-50页 |
(二) 课程安排的差异 | 第50页 |
(三) 学生参与度的差异 | 第50-51页 |
四. 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51-52页 |
五. 学生发展需要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姊妹校跨文化互惠学习的阻碍 | 第53-65页 |
一. 客观性因素 | 第53-60页 |
(一) 时间与空间 | 第53页 |
(二) 互惠学习项目自身的不足 | 第53-56页 |
(三) 教育体制的差异 | 第56-60页 |
二. 主观性因素 | 第60-65页 |
(一) 教师层面 | 第60-63页 |
(二) 研究团队层面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9页 |
一. 跨文化互惠学习的动力源泉 | 第65页 |
二. 跨文化互惠学习的阻障因素 | 第65-66页 |
三. 跨文化互惠学习的基本条件 | 第66-69页 |
(一) 现代媒介是克服时空差异的前提性条件 | 第66页 |
(二) 领导者、专业团队和教师人员的有机合作是基础性力量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件一 | 第73-74页 |
附件二 | 第74-77页 |
附录三 | 第77-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