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地域、族群与学术史 | 第11-46页 |
第一节 地域与族群:研究范围的拟定 | 第11-16页 |
一、研究范围概说 | 第11-14页 |
二、族群与语言地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16-31页 |
一、语料与史料 | 第17-23页 |
二、历史地理研究 | 第23-27页 |
三、历史语音学与地名对音 | 第27-29页 |
四、地名学 | 第29-30页 |
五、田野考察工作的说明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多思麦(mdo smad)、安多(A mdo)释名 | 第31-46页 |
一、藏文文献中的“康”(khams)属地名辨析 | 第32-36页 |
二、mdo smad、A mdo | 第36-46页 |
第二章 弱水 | 第46-75页 |
第一节 释弱水 | 第46-53页 |
一、《禹贡》之弱水 | 第46-48页 |
二、弱水的释名 | 第48-49页 |
三、以汭水之“汭”为旁证 | 第49-53页 |
第二节 卢水胡、卢水 | 第53-59页 |
第三节 合黎山、合黎水 | 第59-62页 |
第四节 亦集乃、额济纳 | 第62-66页 |
第五节 雍州弱水、黑水与梁州黑水 | 第66-69页 |
第六节 附说穷石山 | 第69-75页 |
一、汉文史料中的穷石山 | 第69页 |
二、“石”的对音 | 第69-72页 |
三、“穷”的对音 | 第72-73页 |
四、穷水塞 | 第73-75页 |
第三章 朱圉山 | 第75-88页 |
第一节 《禹贡》之朱圉与冀戎 | 第75-78页 |
第二节 有关朱圉山释名的观点 | 第78-82页 |
第三节 朱圉的异文材料与释名 | 第82-88页 |
第四章 鸟鼠同穴 | 第88-115页 |
第一节 《禹贡》中的鸟鼠与鸟鼠同穴 | 第88-91页 |
第二节 鸟鼠同穴的科学观察记录 | 第91-98页 |
一、顾颉刚先生对“鸟鼠同穴”现象的关注 | 第91-92页 |
二、鸟鼠同穴的科学观察记录 | 第92-95页 |
三、史料中关于鸟鼠同穴的记载 | 第95-98页 |
第三节 辨“鸟鼠同穴” | 第98-108页 |
一、新石器时代渭水上游的气候与植被 | 第98-99页 |
二、历史时期陇西、渭水流域的林木状况 | 第99-105页 |
三、鸟鼠与同穴 | 第105-107页 |
四、关于青雀山和土百灵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飞鼠(鼯鼠)说 | 第108-115页 |
一、藏文中的飞鼠(bya ma byi’u) | 第108-112页 |
二、郭璞释“鸟鼠”之误与汉文鼯鼠诸名的羌戎语源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渠搜 | 第115-154页 |
第一节 《禹贡》中的渠搜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渠搜的异文材料及其地望的讨论 | 第118-125页 |
一、渠搜的一般异文材料 | 第118-119页 |
二、有关渠搜地望的讨论 | 第119-125页 |
第三节 渠搜与赤雪(khri shog) | 第125-132页 |
一、渠搜与“西方”、“西海”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二、渠搜与赤雪 | 第126-129页 |
三、再说“蓐收” | 第129-132页 |
第四节 汉文文献中“赤雪”(khri shog)的记录 | 第132-137页 |
一、鲜水海、鲜水 | 第132-134页 |
二、卑禾羌海 | 第134页 |
三、先零、西零与西零海 | 第134-136页 |
四、僊海 | 第136-137页 |
第五节 藏文文献和传说中的“赤雪”(khri shog) | 第137-147页 |
一、藏文史料中的赤雪 | 第137-142页 |
二、有关青海湖来源的民间传说 | 第142-145页 |
三、湖神 | 第145-147页 |
第六节 释“渠搜” | 第147-154页 |
一、各种“叟”名 | 第147-150页 |
二、“叟”(搜)的藏缅语源 | 第150-154页 |
第六章 昆仑与祁连 | 第154-177页 |
第一节 祁连与天山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天山与时罗漫山 | 第157-160页 |
第三节 “祁连”的释名及其与昆仑的关系 | 第160-169页 |
一、祁连释名 | 第160-162页 |
二、今祁连山名称的实定 | 第162-165页 |
三、今祁连山与昆仑的名称 | 第165-169页 |
第四节 “昆仑”的语源及释名 | 第169-177页 |
一、“昆”音的藏语对应词推测 | 第169-170页 |
二、藏语中有关“天”的词汇讨论 | 第170-173页 |
三、藏语dgung、gnam的语源 | 第173-174页 |
四、释昆仑 | 第174-177页 |
第七章 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古史地名 | 第177-232页 |
第一节 汉文史料中的“玛卿邦热” | 第177-193页 |
一、阿尼玛卿的藏文名称 | 第178-179页 |
二、由清至唐“邦热”(born ra)地名的记录 | 第179-184页 |
三、白兰山 | 第184-191页 |
四、逢留大河 | 第191-193页 |
第二节 浇河与廓州 | 第193-199页 |
第三节 洮水的释名与西羌的“鲁神”(klu)观念 | 第199-208页 |
一、早期汉文史料中有关洮河的一般情况 | 第199-200页 |
二、洮河的藏语名—碌曲 | 第200-202页 |
三、“洮”的上古音讨论及与“klu”的谐声问题 | 第202-205页 |
四、西羌的鲁神观念及新石器时代的蛙纹 | 第205-208页 |
第四节 湟水、浩门水 | 第208-220页 |
一、羌汉之间sho mang类药用植物交流 | 第208-210页 |
二、浩门水 | 第210-213页 |
三、湟水 | 第213-216页 |
四、产地的佐证与类比说明 | 第216-218页 |
五、余论 | 第218-220页 |
第五节 祖厉河 | 第220-227页 |
第六节 黄河上游的藏式伸臂桥 | 第227-232页 |
一、河厉桥 | 第228-230页 |
二、大母桥、骆驼桥 | 第230-232页 |
第八章 多思麦沙漠的古史地名 | 第232-277页 |
第一节 莫何川与沙州 | 第234-240页 |
第二节 大非川 | 第240-247页 |
一、大非川的地理位置 | 第241-244页 |
二、辨藏语bye的古音 | 第244-247页 |
第三节 吐谷浑沙州地名 | 第247-262页 |
一、清水川与阿曲、伏罗川 | 第247-250页 |
二、屈真川 | 第250-251页 |
三、破逻真谷 | 第251-253页 |
四、汉哭山 | 第253-260页 |
五、七乌海 | 第260-262页 |
第四节 敦煌之莫高窟与三危山 | 第262-277页 |
一、莫高窟 | 第264-269页 |
二、敦煌之三危 | 第269-275页 |
三、结语 | 第275-277页 |
第九章 汉文史料中的藏缅语地名常用词释名 | 第277-292页 |
第一节 藏文mdo | 第277-287页 |
一、藏语地名学中的“都”(mdo) | 第278-279页 |
二、泽索谷 | 第279-280页 |
三、苏董谷、苏董戍 | 第280-282页 |
四、大斗拔谷 | 第282-284页 |
五、三都谷、三府谷 | 第284-285页 |
六、扁都峡 | 第285-287页 |
第二节 藏文lung | 第287-292页 |
一、允谷、允川 | 第287-289页 |
二、允吾县 | 第289-292页 |
附录:藏文拉丁转写对照表 | 第292-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0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07-309页 |
致谢 | 第309-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