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深度对话教学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对话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国外对话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对话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深度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 第18-25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相关内涵 | 第18-20页 |
| ·对话教学的涵义 | 第18页 |
| ·高级思维能力的涵义 | 第18-20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20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特点 | 第20-22页 |
| ·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 | 第21页 |
| ·学生主体有效融入 | 第21-22页 |
| ·对话内容动态开放 | 第22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形式 | 第22-25页 |
| ·师生对话 | 第23页 |
| ·生生对话 | 第23页 |
| ·生本对话 | 第23-24页 |
| ·人机对话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 第25-26页 |
| ·信息技术作为呈现图文的媒介 | 第25页 |
|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 | 第25-26页 |
|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功能 | 第26-27页 |
| ·通过获取资源支持学生在建构中学习 | 第26页 |
| ·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26-27页 |
| ·良好的问题呈现方式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 | 第27页 |
| ·通过具体情境支持学生做中学 | 第27页 |
|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价值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分析维度 | 第30-38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基本框架 | 第30页 |
| ·深度对话教学分析的具体维度 | 第30-38页 |
| ·教师教学行为维度 | 第31-33页 |
| ·师生言语对话维度 | 第33-35页 |
| ·学生参与行为维度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现状考察 | 第38-63页 |
| ·课堂观察的特点 | 第38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工具 | 第38-40页 |
| ·教师教学行为维度 | 第38-39页 |
| ·师生言语对话维度 | 第39-40页 |
| ·学生参与行为维度 | 第40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的对象和数据呈现方式 | 第40-41页 |
|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 ·以学为主型的课堂 | 第41-48页 |
| ·以教为主型的课堂 | 第48-55页 |
|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基本状况 | 第55-63页 |
| ·师生关系融洽,但教师权利使用不当 | 第55-57页 |
| ·对话级数不高,问题类型分配不当 | 第57-59页 |
| ·对话中的话语霸权导致学生参与广度较低 | 第59-60页 |
| ·思维水平大多处于中级水平 | 第60页 |
| ·信息技术应用的交互性不足,方式不够全面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信息化背景下实施深度对话教学的建议 | 第63-71页 |
| ·树立主体的深度对话教学理念 | 第63-65页 |
| ·树立教师追求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理念 | 第63-64页 |
| ·完善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的理念 | 第64页 |
| ·完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 第64-65页 |
| ·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 | 第65-69页 |
| ·提高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能力 | 第65-67页 |
| ·提高学生合作与自学的能力 | 第67页 |
| ·提高师生全面且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第67-69页 |
| ·完善外在保障制度 | 第69-71页 |
|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 第69页 |
| ·建立长期的教师进修及授课技能培训制度 | 第69-71页 |
| 注释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