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创新点 | 第15页 |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第15-20页 |
(一) 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 第15-16页 |
1. 情境 | 第15页 |
2. 情境教学法 | 第15-16页 |
(二)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1. 生活性 | 第16页 |
2. 形象性 | 第16页 |
3. 时代性 | 第16-17页 |
4. 学科性 | 第17页 |
5. 情感性 | 第17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 第17-20页 |
1. 可以使抽象的法律常识知识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 | 第17-19页 |
2. 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真正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 第19-20页 |
3. 可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0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 情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 | 第20页 |
2. 情境创设的情感不真实 | 第20-21页 |
3. 情境创设的内容不精准 | 第21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1. 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 第21-22页 |
2. 学生和教师过于注重考试和考试分数 | 第22页 |
3. 部分教师备教材备学生不充分 | 第22页 |
4. 思想品德课程安排紧的客观现状 | 第22页 |
5. 教育对象价值取向模糊 | 第22-23页 |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 第23-30页 |
(一)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应该坚持的原则 | 第23-24页 |
1. 启发性原则 | 第23页 |
2. 合理性原则 | 第23页 |
3. 趣味性原则 | 第23-24页 |
(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 第24-27页 |
1. 问题导入情境 | 第24页 |
2. 故事展示情境 | 第24页 |
3. 辩论激活情境 | 第24-25页 |
4. 音频渲染情境 | 第25-26页 |
5. 角色扮演情境 | 第26-27页 |
(三)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运用的课堂实录及思考 | 第27-30页 |
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及反思 | 第30-37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情境创设取得的成效 | 第30-34页 |
1. 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和信心 | 第30-32页 |
2.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第32-33页 |
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33-34页 |
(二) 今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中运用的情境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4-37页 |
1. 创设情境要目的明确 | 第34页 |
2. 创设情境要适度 | 第34-35页 |
3. 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 | 第35页 |
4. 正确处理好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