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会计—税收差异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预计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基于存在价值角度的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研究 | 第14-15页 |
·基于公司行为影响角度的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研究 | 第15-17页 |
·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管理、税收规避的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文献述评 | 第20-22页 |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我国会计—税收关系模式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会计—税收关系发展的两种模式 | 第22页 |
·我国会计—税收关系模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22-23页 |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特点 | 第23-24页 |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 第23-24页 |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特点 | 第24页 |
·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制度因素对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 | 第24-25页 |
·盈余管理对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 | 第25页 |
·税收规避对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 | 第25-26页 |
·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有限理性经济人理论 | 第26-27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 第27-29页 |
4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 第29-33页 |
·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暂时性、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的计量方法 | 第29-30页 |
·会计—税收差异与未来盈余增长的关系 | 第30-31页 |
·暂时性、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未来盈余增长的关系 | 第31-33页 |
5 研究设计 | 第33-37页 |
·样本选择 | 第33页 |
·变量设计 | 第33-35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33页 |
·解释变量 | 第33-34页 |
·控制变量 | 第34-35页 |
·主要模型设计 | 第35页 |
·事件研究法在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研究中的运用 | 第35-37页 |
6 实证分析 | 第37-58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37-40页 |
·对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按年度、行业对会计—税收差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按产权性质对会计—税收差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关于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的事件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49-58页 |
·会计—税收差异变量反映未来盈余表现能力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51页 |
·会计—税收差异变量对会计应计具有增量解释力的敏感性分析 | 第51-5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8页 |
·政策建议 | 第58-59页 |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