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雷击事故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我国雷电特征及农村防雷现状 | 第17-31页 |
| ·雷电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 第17-21页 |
| ·雷电形成原因 | 第17页 |
| ·雷电的危害形式 | 第17-19页 |
| ·雷电危害的种类 | 第19-20页 |
| ·雷击引起火灾的形式 | 第20-21页 |
| ·我国雷电灾害分布特征 | 第21-27页 |
| ·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 ·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 ·雷电灾害的人员伤亡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 ·雷电灾害的行业损失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 ·我国农村雷击事故特征及防雷现状 | 第27-31页 |
| ·农村雷击事故特征 | 第27-28页 |
| ·农村防雷现状 | 第28-31页 |
| 3 河南省雷电灾害的风险区划分析 | 第31-43页 |
| ·雷电灾害的风险分析 | 第31-34页 |
| ·孕灾环境敏感度分析 | 第31-33页 |
|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 第33页 |
| ·承载体易损性分析 | 第33-34页 |
| ·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 | 第34-40页 |
| ·确定易损性指标 | 第34-39页 |
| ·易损性指标分级 | 第39-40页 |
| ·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评估 | 第40页 |
| ·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 第40-41页 |
| ·风险区划法应用的特点 | 第41-43页 |
| ·风险区划方法的优点 | 第41-42页 |
| ·风险区划方法的缺点 | 第42-43页 |
| 4 模糊事故树分析方法 | 第43-55页 |
| ·基于事故树的农村雷击事故分析 | 第43-45页 |
| ·事故树的基本理论 | 第43-44页 |
| ·事故树在农村雷击事故分析中的优点 | 第44-45页 |
| ·事故树在农村雷击事故分析中的缺点 | 第45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农村雷击事故分析 | 第45-48页 |
| ·模糊数学的基本知识 | 第45-47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雷击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优缺点 | 第48页 |
| ·模糊事故树分析方法 | 第48-55页 |
| ·模糊事故树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48-49页 |
| ·三角模糊数 | 第49-50页 |
| ·模糊或门和模糊与门的逻辑关系 | 第50-51页 |
| ·底事件模糊概率的确定 | 第51-52页 |
| ·底事件的模糊重要度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 ·模糊事故树的分析步骤 | 第54-55页 |
| 5 模糊事故树在农村雷击事故中的应用 | 第55-71页 |
| ·太子庄村简介 | 第55页 |
| ·太子庄村雷击事故隐患分析 | 第55-57页 |
| ·模糊事故树在太子庄村雷击事故中的应用 | 第57-71页 |
| ·事故树的构造 | 第57-61页 |
| ·求取最小割集 | 第61-63页 |
| ·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模糊处理 | 第63-67页 |
| ·顶事件的模糊概率计算 | 第67-68页 |
| ·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排序及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 6 太子庄村的防雷措施 | 第71-83页 |
| ·防雷措施概述 | 第71-72页 |
| ·安装防雷装置 | 第72-77页 |
|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第72-73页 |
| ·室外设施的防雷措施 | 第73-75页 |
| ·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防雷 | 第75-77页 |
| ·远离不安全行为 | 第77-78页 |
| ·室内防范雷电伤害 | 第77页 |
| ·建筑物外避免雷电 | 第77页 |
| ·野外躲避雷电伤害 | 第77-78页 |
| ·增强防雷避雷意识 | 第78-80页 |
| ·科学认识雷电 | 第78页 |
| ·减少雷电入侵途径 | 第78-79页 |
| ·加强雷电预警预报工作 | 第79页 |
|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 第79-80页 |
|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 第80-83页 |
| ·建立健全各项防雷制度 | 第80页 |
| ·制定防雷减灾政策 | 第80页 |
| ·建立灾害临时救护站 | 第80-83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 作者简历 | 第91-9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