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9-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 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二、大学生就业机会实证研究 | 第21-29页 |
(一) 大学生就业机会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 | 第21-24页 |
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21页 |
2. 问卷说明 | 第21-22页 |
3. 样本总体情况 | 第22-24页 |
(二) 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 | 第24-29页 |
1. 工作经验成为求职最大阻力 | 第24-25页 |
2. 院校出身依仍旧影响就业 | 第25-26页 |
3. 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 | 第26-27页 |
4. 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打击 | 第27页 |
5. 社会家庭背景影响就业结果 | 第27-28页 |
6. 学历成为就业的一大阻力 | 第28-29页 |
三、机会平等的相关内容概述 | 第29-37页 |
(一) 机会平等的相关概念解读 | 第29-32页 |
1. 平等的含义 | 第29-31页 |
2. 机会平等的三维度阐释:社会出身、非正常因素、差异性 | 第31页 |
3. 就业机会平等与就业公平内涵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二) 机会平等的价值分析 | 第32-34页 |
1. 机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首要条件 | 第32-33页 |
2.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 第33-34页 |
(三) 机会平等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关系 | 第34-37页 |
1.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阶段特征 | 第34-35页 |
2. 就业机会平等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 第35-37页 |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平等的原因分析 | 第37-49页 |
(一) 社会出身使得大学生就业不在同一起点 | 第37-38页 |
1. 经济、社会资本的差异引发就业腐败 | 第37-38页 |
2. 文化资本的不同导致院校歧视 | 第38页 |
(二) 非正常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机会不平等 | 第38-43页 |
1. 法律的不完善 | 第38-39页 |
2. 就业市场的不成熟 | 第39-40页 |
3. 社会保障的不健全 | 第40-41页 |
4. 高校人才培养的错位 | 第41-42页 |
5 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 | 第42-43页 |
(三) 大学生个人差异造成就业结果有所不同 | 第43-49页 |
1. 个体就业观存在不同的误区 | 第43-46页 |
2. 个体维权意识十分薄弱 | 第46-47页 |
3. 个体就业能力不同 | 第47-49页 |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的对策与思路 | 第49-58页 |
(一) 摆脱社会出身的束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第49-50页 |
1. 弱化代际效应 | 第49-50页 |
2. 提升民办高校竞争力 | 第50页 |
(二) 排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面对相同的规则 | 第50-55页 |
1. 完善相关法律 | 第50-51页 |
2. 促进就业市场的发育 | 第51-52页 |
3. 健全社会保障 | 第52-53页 |
4.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 第53-54页 |
5.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 | 第54-55页 |
(三) 改变自身不科学的差异性,接受不同的结果 | 第55-58页 |
1. 转变就业观念 | 第55-56页 |
2. 增强维权意识 | 第56-57页 |
3. 提升就业能力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问卷调查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