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预制语块的定义 | 第14页 |
·预制语块的分类 | 第14-17页 |
·Bekcer 的分类 | 第14-15页 |
·Howarth 的分类 | 第15页 |
·Nattinger & DeCarrio 的分类 | 第15-16页 |
·Michael Lewis的分类 | 第16-17页 |
·国外关于预制语块的探索和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关于预制语块的探索和研究 | 第18-21页 |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预制语块的探索和研究 | 第18页 |
·关于预制语块在英语写作中的探索和研究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预制语块教学的优势 | 第21-25页 |
·有利于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增强写作的流利性 | 第21页 |
·有利于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 | 第21-23页 |
·习惯搭配的负迁移 | 第21-22页 |
·词汇的负迁移 | 第22页 |
·句法结构的负迁移 | 第22-23页 |
·有利于培养语篇组织能力,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 第23-24页 |
·预制语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过程 | 第25-42页 |
·实验介绍 | 第25页 |
·实验问题 | 第25页 |
·实验对象 | 第25页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数据收集 | 第25-27页 |
·调查问卷 | 第26页 |
·学生写作水平前、后测及预制语块使用总量和各类预制语块使用量的测量 | 第26-27页 |
·访谈 | 第27页 |
·实验过程——预制语块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 第27-41页 |
·预制语块准备阶段 | 第27-39页 |
·辨别预制语块阶段 | 第27-30页 |
·输入预制语块阶段 | 第30-31页 |
·练习、巩固预制语块阶段 | 第31-37页 |
·累积预制语块阶段 | 第37-39页 |
·运用预制语块写作输出阶段 | 第39-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2-60页 |
·实验结果 | 第42-56页 |
·学生写作成绩测量的结果 | 第42-45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作文成绩前测独立样本T 检测 | 第42-43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作文成绩后测独立样本T 检测 | 第43页 |
·实验班前、后测两次作文成绩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3-44页 |
·控制班前、后测两次作文成绩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4-45页 |
·有关预制语块使用数量的测量结果 | 第45-47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作文中预制语块量前测独立样本T 检验 | 第45-46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作文中预制语块量后测独立样本T 检验 | 第46-47页 |
·有关各类预制语块使用数量的测量结果 | 第47-50页 |
·实验班作文前、后测句子构造成分使用量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8页 |
·实验班作文前、后测限制性结构短语使用量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8-49页 |
·实验班作文前、后测聚合词使用量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9页 |
·实验班作文前、后测惯用表达式使用量配对样本T 检验 | 第49-50页 |
·调查问卷结果 | 第50-55页 |
·调查问卷一结果 | 第50-51页 |
·调查问卷二结果 | 第51-55页 |
·访谈结果 | 第55-56页 |
·主要研究问题的结果和讨论 | 第56-60页 |
·研究问题1的结果和讨论 | 第56-57页 |
·研究问题2 的讨论和结论 | 第57-58页 |
·有关写作成绩的讨论 | 第57-58页 |
·有关使用预制语块量方面的讨论 | 第58页 |
·有关各类预制语块量使用方面的讨论 | 第58页 |
·研究问题3 的讨论和结论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3页 |
·主要发现 | 第60页 |
·教学启示 | 第60-61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目录 | 第63-66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一 | 第66-67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二 | 第67-68页 |
附录三 实验前测作文 | 第68-69页 |
附录四 实验后测作文 | 第69-70页 |
附录五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第70-72页 |
附录六 控制班实验班作文前、后测成绩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