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

中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凡例第9-10页
插图目录第10-14页
引言第14-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94页
 第一节 研究简史第20-44页
  (一)有关龙山时代至商代中原地区社会史的研究第21-34页
  (二)划分区域:从“区系类型”理论到“宏观区域”模式第34-35页
  (三)都市空间结构研究第35-37页
  (四)建筑技术研究第37-40页
  (五)研究对象的发现史第40-44页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44-76页
  (一)聚落考古资料第44-45页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第45-61页
  (三)多维尺度分析法第61-76页
 第三节 地理与古代环境:框架与生态变化第76-94页
  (一)气候变化第76-78页
  (二)水系动态第78-81页
  (三)沉积学第81-85页
  (四)自然植被第85-87页
  (五)人类活动第87-94页
第二章 中原地区聚落分布资料分析:通过聚落看社会演变第94-184页
 第一节 空间占用第94-142页
  (一)遗址数量第94-99页
  (二)占用面积第99-101页
  (三)聚落位置第101-106页
  (四)遗址面积第106-119页
  (五)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19-142页
 第二节 特殊遗迹及遗物的分布第142-184页
  (一)玉器与青铜器:高级别的标志第142-147页
  (二)城墙分布:有组织的协同劳动第147-157页
  (三)作坊分布:专业和有组织的工作第157-163页
  (四)网状系统的组织第163-184页
第三章 分区视角下的聚落分布分析:——人群与居址的地方史第184-260页
 第一节 宏观区的界定与划分第184-189页
  (一)龙山时代的分区第185-186页
  (二)二里头时代的分区第186-187页
  (三)商代的分区第187-189页
 第二节 宏观区分析方法第189-201页
  (一)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第189-195页
  (二)遗址等级第195-196页
  (三)遗址间的邻近距离第196-200页
  (四)自然因素的重要性第200页
  (五)人类遗迹的分布第200-201页
 第三节 宏观区下的聚落分布分析第201-256页
  (一)山东宏观区第201-207页
  (二)豫北冀南宏观区第207-213页
  (三)河南东南部宏观区第213-220页
  (四)河南中西部宏观区第220-227页
  (五)河南西南部宏观区第227-230页
  (六)晋东南宏观区第230-235页
  (七)汾河流域宏观区第235-240页
  (八)晋西宏观区第240-245页
  (九)豫晋陕三省交界宏观区第245-250页
  (十)渭河流域宏观区第250-256页
 结语第256-260页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区内人口的动态变化研究第260-288页
 第一节 分析手段的局限第260-263页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考古学研究第261-262页
  (二)数据库与考古学研究第262-263页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过渡第263-288页
  (一)区域性聚落形态演变的分类第263-265页
  (二)宏观历史(macrohistory)的综合展示第265-274页
  (三)重新考虑年代框架第274-288页
结语第288-294页
参考文献第294-357页
后记第357-361页
附录第361-629页

论文共6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皇庙文化初步研究
下一篇:进化与宽容--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