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33页 |
一、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 第15-19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注释 | 第31-33页 |
第一章 杜威民主观的生成背景 | 第33-81页 |
一、 从确定的知识到作为分析具体关系的实践 | 第34-49页 |
(一) 自然主义:从“经验”到“实验” | 第35-40页 |
(二) 认识即“过程” | 第40-44页 |
(三) 行动:工具主义的核心理念 | 第44-49页 |
二、 美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历史起点 | 第49-60页 |
(一) 清教主义中的自治精神 | 第49-52页 |
(二) 先驱者之声 | 第52-56页 |
(三) 杜威对先前西方民主思想的异议与改造 | 第56-60页 |
三、 村镇自治——美国民主实践的原初形态 | 第60-66页 |
(一)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蕴 | 第60-64页 |
(二) 一种基层政治管理模式的试验 | 第64-66页 |
四、 杜威民主观的另一面镜子——十月革命所带来的民主观照 | 第66-75页 |
(一)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民主的前奏 | 第67-72页 |
(二) 早期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对杜威的思想启迪 | 第72-75页 |
注释 | 第75-81页 |
第二章 杜威民主观的发展轨迹 | 第81-135页 |
一、 进化:民主政治价值的载体 | 第83-105页 |
(一) 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 第85-88页 |
(二) 有机体概念 | 第88-92页 |
(三) 适应 | 第92-96页 |
(四) 探究 | 第96-99页 |
(五) 权利的多元和自由的多变 | 第99-105页 |
二、 宽容:民主政治运转的轴承 | 第105-128页 |
(一) 民主的生存向度 | 第106-109页 |
(二) 民主的伦理要素 | 第109-115页 |
(三) 以道德养成验证民主的实效 | 第115-120页 |
(四) 民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120-124页 |
(五) 政治文明的道德阈限 | 第124-128页 |
注释 | 第128-135页 |
第三章 杜威民主观的理论延展 | 第135-173页 |
一、 自由主义民主 | 第136-149页 |
(一) 权力配置根据 | 第138-141页 |
(二) 政治主体边界 | 第141-144页 |
(三) 政府权限 | 第144-146页 |
(四) 自由界限 | 第146-149页 |
二、 共和主义民主 | 第149-159页 |
(一) 公民责任 | 第151-154页 |
(二) 公民美德 | 第154-156页 |
(三) 无支配 | 第156-157页 |
(四) 合法性 | 第157-159页 |
三、 社群主义民主 | 第159-166页 |
(一) 社会自我 | 第159-161页 |
(二) 共同体 | 第161-163页 |
(三) 德性对自由至上的补济 | 第163-166页 |
注释 | 第166-173页 |
第四章 杜威民主观的价值反思 | 第173-203页 |
一、 杜威民主观:美国民主发展的重要转折 | 第174-186页 |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 第174-181页 |
(二) 对传统民主观三大原则的重新解读 | 第181-186页 |
二、 民主在政治发展史中的中西分演 | 第186-191页 |
(一) 西方民主的历史进程 | 第187-189页 |
(二) 中国民主的历史进程 | 第189-191页 |
三、 杜威民主观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 | 第191-197页 |
注释 | 第197-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7-208页 |
后记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