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第一节 玉皇庙文化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 第14-38页 |
一、玉皇庙文化资料发现史 | 第14-20页 |
二、玉皇庙文化学术研究史 | 第20-3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38-41页 |
第二章 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 | 第41-73页 |
第一节 玉皇庙墓地的分期过程 | 第41-50页 |
一、分期典型器物的选取 | 第41-42页 |
二、短剑、刀子、牌饰初步分组序列的建构 | 第42-45页 |
三、短剑、刀子、牌饰的进一步分组 | 第45-48页 |
四、依据墓地空间分布对墓葬进一步分组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分组视野下的器物变化 | 第50-66页 |
一、典型器物的历时性变化 | 第51-57页 |
二、陶器的历时性变化 | 第57-62页 |
三、其他器类的历时性变化 | 第62-66页 |
第三节 玉皇庙墓地的分期结论与年代 | 第66-73页 |
一、玉皇庙墓地的分期结论 | 第66-69页 |
二、玉皇庙墓地的绝对年代 | 第69-73页 |
第三章 玉皇庙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73-117页 |
第一节 玉皇庙文化其他主要遗存年代分析 | 第73-108页 |
一、葫芦沟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73-78页 |
二、西梁垙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78-81页 |
三、龙庆峡墓葬的分段与年代 | 第81-83页 |
四、甘子堡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83-87页 |
五、北辛堡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87-88页 |
六、倒拉嘴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88-89页 |
七、孙家沟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89页 |
八、小白阳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89-93页 |
九、泥河子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93-94页 |
十、白庙遗址的分段与年代 | 第94-96页 |
十一、黄土坡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96-97页 |
十二、九沟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97页 |
十三、板井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97页 |
十四、中所村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97-98页 |
十五、五道沟门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98-99页 |
十六、四道沟门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99页 |
十七、火焰驹梁墓葬的特征与年代 | 第99-100页 |
十八、梨树沟门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100-104页 |
十九、苘子沟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104-105页 |
二十、韩家坟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105页 |
二十一、炮台山墓地的分段与年代 | 第105-106页 |
二十二、转山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106-107页 |
二十三、骆驼梁墓地的特征与年代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其他零星遗存及其年代 | 第108-114页 |
第三节 玉皇庙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玉皇庙文化探源研究 | 第117-129页 |
第一节 具体研究思路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有关遗存对比 | 第118-127页 |
一、冀北山地有关遗存及其与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的联系 | 第118-121页 |
二、北方长城地带中西部有关遗存与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的联系 | 第121-123页 |
三、境外欧亚草原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与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的联系 | 第123页 |
四、对上述具体联系综合分析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几点探源认识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玉皇庙墓地所表述的社会概况 | 第129-157页 |
第一节 年龄性别角色 | 第129-133页 |
一、死者年龄性别数据分析 | 第129-131页 |
二、随葬品中的“性别信息” | 第131页 |
三、随葬品“性别信息”所反映的社会分工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社会等级分层 | 第133-152页 |
一、玉皇庙墓葬的等级划分 | 第133-149页 |
二、人群社会身份讨论 | 第149-152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 | 第152-157页 |
一、墓地空间结构的六个层次 | 第152-153页 |
二、不同空间结构所表述的社会学意义 | 第153-1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57-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附录 | 第173-211页 |
附表 | 第211-227页 |
附图 | 第227-327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3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