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的必要性 | 第10-13页 |
(一)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出现及其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二)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成就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三)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有效实施策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有效性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一、从学员行为效能发挥的角度研究培训有效性问题 | 第14-16页 |
(一) 从学员内部因素出发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从外部驱动力出发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从培训管理责任主体行为效能发挥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一) 从学员任职学校行为效能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 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为效能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从培训者行为效能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8-24页 |
(一) 从培训项目及其目标设计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 从培训方案设计和执行角度对培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19-24页 |
第三章 有效培训指标与规范体系设想 | 第24-30页 |
一、培训项目确立及实施管理流程 | 第24页 |
二、流程各环节的专业化指标及规范性要求 | 第24-30页 |
(一) 两部立项招标环节:立项要科学,培训目标要合理,立项时间要有保证 | 第24-25页 |
(二)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参训对象环节:把培训机会送给真正需要培训的教师 | 第25页 |
(三) 培训需求调研诊断及方案设计环节:在需求与方案之间建立科学的对应关系 | 第25-27页 |
(四) 遴选培训院校及划拨培训经费阶段:优选培训院校,及时划拨首批经费 | 第27-28页 |
(五) 由培训院校向学员发布参训须知:各司其职,确保学员按时参训 | 第28页 |
(六) 根据学员情况修订培训方案并报两部备案:根据学员需求不断优化培训方案,规范施训 | 第28页 |
(七) 培训院校组织实施培训项目:注重条件保障,用好培训资源,加强培训指导与管理 | 第28-29页 |
(八) 组织第三方评估并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学员参训效果及满意率:追求客观与准确 | 第29页 |
(九) 两部根据培训院校培训效果划拨第二批培训经费:发挥激励作用 | 第29页 |
(十) 总结项目经验,研究问题,推广成果:抓住重点,规范流程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有效实施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44页 |
一、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宿:专家型教师素质原型 | 第30-40页 |
(一) 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成就动机是专家型教师必备的素质特征 | 第30-31页 |
(二) 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是专家型教师应然的性格特征 | 第31-32页 |
(三) 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专家型教师典型的知识特征 | 第32-33页 |
(四) 以学生为中心是专家型教师重要的教学特征 | 第33页 |
(五) 具有教学专长是专家型教师首要的能力特征 | 第33-35页 |
(六) 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专家型教师关键的成长特征 | 第35-38页 |
(七) 具有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是专家型教师核心的素质特征 | 第38-39页 |
(八) 具有以社会性引领的丰满人性是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人性特征 | 第39-40页 |
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 第40-44页 |
(一) 教师观念转变的机理 | 第40页 |
(二) 默会知识发展机制 | 第40-44页 |
第五章 教师有效培训的策略研究 | 第44-68页 |
一、教师有效培训的程序与环节 | 第44-45页 |
(一) 从行为逻辑框架来分析有效培训环节 | 第44页 |
(二) 从实践操作层面探索各环节行动策略 | 第44-45页 |
二、培训方案有效设计与实施的价值思考[93] | 第45-52页 |
(一) 有效设计:培训价值判断决定培训价值追求 | 第45-48页 |
(二) 有效实施:价值规范决定价值效能 | 第48-52页 |
三、有效培训的原则体系 | 第52-62页 |
(一) 培训实践中体现的有效培训的原则 | 第52-54页 |
(二) 关于有效培训的原则体系的思考 | 第54-56页 |
(三) 目标管理原则(SMART)及其使用 | 第56-62页 |
五、关于有效培训策略的几点思考 | 第62-68页 |
(一) 向学员明确培训模式选择的教育学意义以提高学员学习效益 | 第63页 |
(二) 积极倡导培训师示范反思性教学以帮助学员培养反思能力 | 第63-64页 |
(三) 倡导各培训基地组建名师工作室以培养地方高水平培训师 | 第64页 |
(四) 注意创新培训模式以促进学员实践知识的发展 | 第64-66页 |
(五) 调动地方积极性以使国省两级培训统筹安排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