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清代“赃罪”法律责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序言第8-9页
一、清代赃罪法律责任的历史沿革第9-13页
 (一) 清代赃罪法律责任的立法情况第9-11页
 (二) 清代赃罪法律责任的发展变化第11-12页
 (三) 清代赃罪责任立法发展的特点第12-13页
  1. 清代赃罪责任立法的汉化第12-13页
  2. 清代赃罪责任立法的民族分治第13页
二、清代赃罪的责任主体第13-23页
 (一) 清代赃罪的一般责任主体第13-15页
  1. 按照身份等级划分的责任主体第13-14页
  2. 按照亲疏关系划分的责任主体第14-15页
 (二) 清代赃罪的特殊责任主体第15-19页
  1. 旗人第15-16页
  2. 边疆少数民族第16-19页
 (三) 清代两类赃罪主体的责任区别第19-20页
  1. 赃罪特权主体构成的变化第19-20页
  2. 清代赃罪主体责任的强化第20页
 (四) 清代赃罪责任主体的特征第20-23页
  1. 清代赃罪责任主体的时代特征第20-21页
  2. 清代赃罪责任主体的民族特性第21-23页
三、清代赃罪的归责原则第23-29页
 (一) 清代赃罪归责原则的内容第23-27页
  1. 清代赃罪量刑中的计赃论罪原则第23-25页
  2. 清代赃罪量刑中的株连原则第25-27页
 (二) 清代赃罪归责原则的发展第27-28页
 (三) 清代赃罪归责原则的特点第28-29页
  1. 清代赃罪责任的专制擅断第29页
  2. 强化对国家财产法益的保护第29页
四、清代赃罪的责任承担方式第29-38页
 (一) 清代赃罪责任承担方式的内容第30-34页
  1. 入关前的犯赃责任承担形式第30-32页
  2. 入关后赃罪责任立法的形成第32-34页
 (二) 《大清律例》中赃罪责任承担方式的发展第34-37页
 (三) 清代赃罪责任承担方式的特点第37-38页
  1. 赃罪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性第37-38页
  2. 清代赃罪担责方式的区分性第38页
结论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州县衙门“堂规”研究
下一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