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州县衙门“堂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所见“堂规”叙录 | 第11-13页 |
| 二、“堂规”的历史沿革 | 第13-20页 |
| (一) 影响“堂规”的历史要素 | 第14-16页 |
| 1. 州县的产生及其地位 | 第14-15页 |
| 2. 州县官在州县的地位及其作用 | 第15-16页 |
| 3. 胥吏及胥吏之弊的产生 | 第16页 |
| (二) 夏商西周时期 | 第16-17页 |
| (三) 秦汉时期 | 第17-18页 |
| (四) 魏晋至隋唐时期 | 第18-20页 |
| (五) 宋明清时期 | 第20页 |
| 三、“堂规”具体规定释读 | 第20-38页 |
| (一) 事关案件审理的规定 | 第21-33页 |
| 1. 审理前的准备 | 第21-25页 |
| 2. 审理中的具体行为 | 第25-31页 |
| 3、承办钦件 | 第31-33页 |
| 4. 胥吏承行自理案件 | 第33页 |
| (二) 对胥吏的监督 | 第33-35页 |
| 1. 严格上班值班考勤 | 第33-34页 |
| 2. 房科衙役定时签稿禀事 | 第34页 |
| 3. 比各房未完事件 | 第34页 |
| 4. 约束稽查各班散役 | 第34-35页 |
| (三) 其他事项的管理 | 第35-38页 |
| 1. 保护案卷文书档案 | 第35-36页 |
| 2. 严密看守仓库监狱 | 第36-37页 |
| 3. 保护行户平买官物 | 第37-38页 |
| 四、“堂规”的归纳分析 | 第38-46页 |
| (一) “堂规”的特点 | 第38-41页 |
| 1. 对胥吏监管严密 | 第39页 |
| 2. 重刑轻民且民刑有分 | 第39-40页 |
| 3. 强调办事细节 | 第40页 |
| 4. 责任追究不严 | 第40-41页 |
| (二) “堂规”在实践中的困境 | 第41-43页 |
| 1. 州县官与胥吏的收支状况 | 第42-43页 |
| 2. 胥吏对州县官的利害关系 | 第43页 |
| (三) “堂规”的经验与教训 | 第43-46页 |
| 1. 专业化培养司法与行政人才 | 第44-45页 |
| 2. 提高司法与行政人员的经济待遇 | 第45页 |
| 3. 注重司法与行政细节 | 第45-46页 |
| 4. 明确责任并坚决追究责任 | 第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