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一、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2、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基本理论阐释 | 第16-20页 |
| (一)基本概念分析 | 第16-18页 |
| 1、政治价值观的含义 | 第16-17页 |
| 2、政治价值观的构成 | 第17页 |
| 3、政治价值观的功能 | 第17-18页 |
| (二)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 第18-20页 |
| 1、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 | 第19页 |
| 2、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 第19页 |
| 3、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19-20页 |
|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20-28页 |
| (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 1、大学生政治认知现状 | 第20-21页 |
| 2、大学生政治情感现状 | 第21-23页 |
| 3、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 | 第23-24页 |
| 4、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现状 | 第24页 |
| 5、大学生政治评价现状 | 第24-25页 |
|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现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 1、政治价值判断方式由感性型向理性型转变 | 第25-26页 |
| 2、政治价值人格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 | 第26页 |
| 3、政治价值取向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 | 第26页 |
| 4、政治价值观念一元主导与多元导向共存互动 | 第26-28页 |
| 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28-34页 |
| (一)高校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 | 第28页 |
| 1、高校存在忽视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倾向 | 第28页 |
| 2、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激励机制 | 第28页 |
|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不够高 | 第28-29页 |
| (三)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建构存在诸多阻力因素 | 第29-31页 |
| 1、西方政治思潮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的负面影响 | 第29-30页 |
| 2、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的消极影响 | 第30页 |
| 3、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产生冲击 | 第30-31页 |
| (四)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31-32页 |
| (五)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 | 第32页 |
| (六)政治价值观教育载体建设缺乏时代性 | 第32-34页 |
| 1、忽视对政治价值观教育网络载体的有效运用 | 第32页 |
| 2、忽视对政治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探索 | 第32-34页 |
| 五、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34-46页 |
| (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第34页 |
| 2、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 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35页 |
| (二)完善高校政治价值观教育机制 | 第35-36页 |
| 1、提高对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35-36页 |
| 2、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激励机制 | 第36页 |
|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 | 第36-38页 |
|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36-37页 |
| 2、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 | 第37-38页 |
| (四)优化高校政治价值观教育文化环境 | 第38-39页 |
| 1、加强校园硬件配置 | 第38页 |
| 2、繁荣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 第38页 |
| 3、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 第38-39页 |
| (五)完善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 | 第39-42页 |
| 1、通过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政治知识 | 第39页 |
| 2、通过政治主旋律教育加深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 第39-40页 |
| 3、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 | 第40-41页 |
| 4、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 | 第41-42页 |
| 5、通过公民意识培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 | 第42页 |
| (六)创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 | 第42-44页 |
| 1、树立榜样典型,把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形象教育 | 第42-43页 |
| 2、运用疏导法及时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进行调适、引导 | 第43页 |
| 3、倡导实践锻炼,加深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 | 第43-44页 |
| (七)丰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载体 | 第44-46页 |
| 1、构建政治价值观教育网络新载体 | 第44页 |
| 2、拓展政治价值观社会实践载体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1 | 第50-53页 |
|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课题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