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研究

目录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一、 绪论第9-14页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 研究背景第9页
  2.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12-14页
二、 生态伦理思想简述第14-23页
 (一) 生态伦理观的相关概念第14-16页
  1. 生态伦理第14页
  2. 生态伦理观第14-15页
  3. 生态伦理观教育第15-16页
 (二) 古代中国生态伦理观第16-18页
  1.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第16页
  2.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第16-17页
  3. 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第17-18页
  4. 其他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第18页
 (三)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第18-20页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第18-19页
  2. 其他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第19-20页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第20-23页
  1.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第20-21页
  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化第21-23页
三、 当代大学生加强生态伦理观教育的意义第23-27页
 (一) 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第23-24页
  1. 建设美丽中国对大学生的要求第23页
  2.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第23页
  3. 大学生对其他社会力量的影响作用第23-24页
 (二) 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第24-27页
  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第24-25页
  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第25页
  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生境界第25-27页
四、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的现状及分析第27-36页
 (一)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调查研究第27-30页
  1. 关于大学生生态基本知识方面的调查第27页
  2. 关于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方面的调查第27-28页
  3. 关于大学生生态伦理行为方面的调查第28-30页
 (二)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1. “利己主义”思想的存在第30页
  2. “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第30-31页
  3.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第31-32页
 (三) 制约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的因素第32-36页
  1. 学校因素第32-33页
  2. 家庭因素第33-34页
  3. 社会因素第34页
  4. 个人因素第34-36页
五、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的现实路径第36-43页
 (一) 加强学校教育,着力打造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主阵地第36-37页
  1. 发挥思政课的指导作用,加强“三观教育”第36页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第36-37页
  3. 创建自然和谐的校园风光和校园文化第37页
 (二) 加强家庭教育,促使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的形成第37-38页
  1. 父母自觉提高自身生态伦理修养和水平,树立榜样第37页
  2. 家庭成员积极践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第37页
  3.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第37-38页
 (三) 加强社会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教育氛围第38-40页
  1. 政府加强正确生态伦理观教育的宣传力度第38-39页
  2. 大众传媒合理地引导,负责任地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机制第39页
  3. 市民从自身做起,自觉提升个人品质第39-40页
 (四) 加强朋辈间的相互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第40-41页
  1. 学习朋辈间的生态伦理素养,见贤思齐第40-41页
  2. 朋辈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生态伦理素养和水平第41页
  3. 朋辈间共同努力,践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影响他人第41页
 (五)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习惯第41-43页
  1. 主动学习生态伦理观相关知识第41-42页
  2. 努力践行生态伦理观教育第42页
  3. 提高自身的生态伦理修养和水平第42-43页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现状调查问卷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