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苯和甲苯的特点及危害分析 | 第11-12页 |
·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方法总结 | 第12-14页 |
·活性炭吸附剂及吸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活性炭 | 第14-15页 |
·活性炭改性 | 第15-17页 |
·吸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吸附的传质过程 | 第18-19页 |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样品采集方法 | 第21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活性炭处理有机物气体的研究现状总结 | 第22-25页 |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型检测方法的确立及验证 | 第27-42页 |
·新型气相色谱法与常规气相色谱法比较 | 第27-29页 |
·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采集方法 | 第27-28页 |
·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 | 第28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优势 | 第28-29页 |
·新型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描述 | 第29-30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原理 | 第29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仪 | 第29-30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过程 | 第30页 |
·新型光离子化气相色谱仪色谱条件研究 | 第30-35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柱温度影响研究 | 第30-33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柱载气压力影响研究 | 第33-34页 |
·进样时间和采样时间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与氢火焰气相色谱法对比 | 第35-38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验证 | 第38-41页 |
·新型气相色谱仪标准曲线建立过程 | 第38-40页 |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验证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方法 | 第42-57页 |
·实验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42页 |
·原料制备与分析表征 | 第42-50页 |
·原料制备 | 第42-44页 |
·孔径分布分析 | 第44-46页 |
·SEM分析 | 第46-49页 |
·XRD分析 | 第49-50页 |
·吸附实验过程及数据获取 | 第50-56页 |
·挥发性有机物的饱和蒸气压值计算 | 第50页 |
·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相对压力理论计算 | 第50-52页 |
·静态吸附实验流程及数据获取 | 第52-54页 |
·动态吸附实验流程及数据获取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微波椰壳活性炭净化苯和甲苯的研究 | 第57-96页 |
·吸附相平衡及吸附方程拟合 | 第57-66页 |
·苯和甲苯吸附等温线 | 第57-59页 |
·Langmuir方程拟合 | 第59-63页 |
·Freundlich方程拟合 | 第63-66页 |
·吸附穿透曲线 | 第66-70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吸附方程拟合 | 第70-77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70-73页 |
·Bangham拟合 | 第73-77页 |
·微波椰壳活性炭上的动力学计算 | 第77-84页 |
·微波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热计算 | 第84-89页 |
·平均吸附热 | 第84-86页 |
·吸附自由能 | 第86-87页 |
·吸附熵 | 第87-89页 |
·微波椰壳活性炭吸附等温线预测 | 第89-93页 |
·活性炭吸附苯性能比较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废催化剂再生负载氧化锌活性炭净化苯和甲苯的研究 | 第96-137页 |
·吸附相平衡及吸附方程拟合 | 第96-105页 |
·苯和甲苯吸附等温线 | 第96-98页 |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 | 第98-102页 |
·Freundlich方程 | 第102-105页 |
·吸附穿透曲线 | 第105-109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吸附方程拟合 | 第109-116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109-112页 |
·Bangham拟合 | 第112-116页 |
·苯和甲苯在再生活性炭上的动力学计算 | 第116-123页 |
·再生活性炭上的吸附热计算 | 第123-128页 |
·平均吸附热 | 第123-125页 |
·吸附自由能 | 第125-127页 |
·吸附熵 | 第127-128页 |
·再生活性炭净化甲苯和苯的预测 | 第128-132页 |
·活性炭吸附甲苯性能比较 | 第132-133页 |
·再生负载氧化锌活性炭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33-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137-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附录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