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小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13页 |
| ·选题的目的及缘起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关于“曲子”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 ·秦州小曲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研究的范围、方法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 第13页 |
| ·《民族音乐学概论》 | 第13页 |
| ·《田野民俗志》 | 第13页 |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 | 第13-14页 |
| ·《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 | 第14-15页 |
| 3 秦州小曲的历史渊源 | 第15-17页 |
| ·秦州区地理自然环境 | 第15页 |
| ·秦州小曲的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 4 秦州小曲演艺人员分布状况及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 第17-23页 |
| ·秦州小曲的分布与演员简介 | 第17-20页 |
| ·“小曲”与山歌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小曲”与秦腔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 5 秦州小曲的本体研究 | 第23-33页 |
| ·曲牌 | 第23-27页 |
| ·按题材分类 | 第23-24页 |
| ·按曲牌的连接方式分类 | 第24-27页 |
| ·曲调 | 第27-29页 |
| ·九弓 | 第27页 |
| ·十八调 | 第27-28页 |
| ·“三眼调” | 第28页 |
| ·同曲不同调 | 第28-29页 |
| ·曲调的特色 | 第29页 |
| ·乐器 | 第29-30页 |
| ·行腔方式 | 第30-31页 |
| ·平腔唱法 | 第30页 |
| ·高腔唱法 | 第30页 |
| ·润腔唱法 | 第30-31页 |
| ·秦州小曲的音律 | 第31-33页 |
| 6 秦州小曲的演出情况、传承及未来维护 | 第33-35页 |
| ·秦州小曲的演出情况与传承方式 | 第33页 |
| ·秦州小曲的价值与功能 | 第33-34页 |
| ·秦州小曲的生存现状与未来维护 | 第34-35页 |
| 7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