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言 | 第9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一、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反思 | 第11页 |
二、丰富和完善习作教学理论 | 第11页 |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一、写作的本质 | 第12-13页 |
二、小学生习作 | 第13-14页 |
三、失真 | 第14页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国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 第14-16页 |
二、国内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内涵及判定标准 | 第19-29页 |
第一节 习作失真内涵的界定 | 第19页 |
第二节 习作真实的不同类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习作真实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古今中外的文学观点 | 第20-22页 |
二、叶圣陶"求诚"的作文论 | 第22页 |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 第22-24页 |
第四节 习作"失真"的标准 | 第24-25页 |
一、情感失真 | 第24页 |
二、素材失真 | 第24-25页 |
三、语言失真 | 第25页 |
四、立意失真 | 第25页 |
第五节 "失真"与虚构、模仿的异同 | 第25-29页 |
一、"失真"和虚构的异同 | 第26-27页 |
二、"失真"与模仿的异同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小学生习作"失真"的成因分析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教师习作教学指导的失当 | 第29-31页 |
一、习作命题的束缚 | 第29-30页 |
二、习作评价不科学 | 第30-31页 |
三、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 | 第31页 |
第二节 教育本身对真实性的扭曲 | 第31-34页 |
一、应试教育的弊病 | 第31-32页 |
二、思想向上的要求 | 第32-33页 |
三、部分课文的失真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儿童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 | 第34-36页 |
一、缺乏大量与广泛的阅读 | 第34-35页 |
二、对自然的接触和观察太少 | 第35页 |
三、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不够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家长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五节 社会"作假"、"造假"之风的盛行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纠正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对策 | 第38-50页 |
第一节 转变教学理念,树牢小学生说真话的意识 | 第38-40页 |
一、走出应试误区,呼唤习作中人的回归 | 第38页 |
二、摆脱思想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写作 | 第38-39页 |
三、转变作文观念,树立"求真"的作文观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加强习作指导,为真实作文铺路 | 第40-44页 |
一、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 | 第41-42页 |
二、科学地进行习作评价 | 第42-43页 |
三、增强命题的灵活性与自主性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不断地丰富和储备写作素材 | 第44-48页 |
一、引导小学生发现和体验大自然 | 第45页 |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认识自我 | 第45-47页 |
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 | 第47-48页 |
第四节 消除"失真"作文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