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羟喜树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2-18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2-13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3-17页 |
(一) 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13页 |
(二) 色谱条件 | 第13页 |
(三)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13-14页 |
(四) 专属性实验 | 第14-15页 |
(五)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5页 |
(六) 重复性实验 | 第15-16页 |
(七) 精密度实验 | 第16页 |
(八) 回收率实验 | 第16-17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17页 |
四、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羟喜树碱MePEG-PLA纳米粒的制备 | 第18-38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8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9-32页 |
(一) 羟喜树碱MePEG-PLA纳米粒的制备 | 第19-25页 |
1. 制备方法 | 第19页 |
2. 单因素考察 | 第19-22页 |
3. 处方工艺优化 | 第22-25页 |
(二) 羟喜树碱MePEG-PLA纳米粒的理化性质 | 第25-28页 |
1. 外观形态 | 第25-26页 |
2. 平均粒径及其分布、PDI和Zeta电位 | 第26-27页 |
3.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27-28页 |
(三) 羟喜树碱MePEG-PLA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28-32页 |
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28-29页 |
2. 体外释放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9-31页 |
3. 体外释放测定方法 | 第31页 |
4. 体外释放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2-37页 |
(一) 载体材料 | 第32-33页 |
(二) 制备方法 | 第33页 |
(三) 处方工艺因素 | 第33-34页 |
(四) 理化性质 | 第34-35页 |
1. 外观形态、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 | 第34-35页 |
2.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35页 |
(五) 体外释放 | 第35-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部分 羟喜树碱MePEG-PLA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38-45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8页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8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8-43页 |
(一)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39页 |
1. 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2. D-Hanks的配制 | 第39页 |
3. 胰蛋白酶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4. PBS的配制 | 第39页 |
5. MTT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二) 体外抗肿瘤研究 | 第39-43页 |
1. BEL-7402细胞株的复苏与培养 | 第39页 |
2. 体外抗肿瘤作用 | 第39-41页 |
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41-43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43页 |
四、小结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文献综述 | 第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