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第一部分 SN-38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3-30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3页 |
| (二) 实验器材 | 第13-14页 |
| (三)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4-28页 |
| (一) 大鼠颈静脉透析液中SN-38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4-20页 |
| 1. 色谱条件 | 第14页 |
| 2. 质谱条件 | 第14页 |
| 3. 对照品贮备液的配制 | 第14页 |
| 4. 颈静脉微透析实验 | 第14-16页 |
| 5.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16-20页 |
| (二) 大鼠脑透析液中SN-38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0-28页 |
| 1. 色谱条件 | 第20页 |
| 2. 质谱条件 | 第20页 |
| 3. 对照品贮备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 4. 脑微透析实验 | 第21-23页 |
| 5.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23-28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28-29页 |
| (一) 体内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 (二)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 (三) 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 (四) 探针回收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 四、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冰片对伊立替康给药后大鼠血/脑药动学研究 | 第30-36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 (二) 实验器材 | 第30-31页 |
| (三)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1-34页 |
| (一) 药动学实验 | 第31页 |
| 1. 给药方案 | 第31页 |
| 2.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 3. 血药浓度测定 | 第31页 |
| (二) 药动学结果 | 第31-34页 |
| 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31-32页 |
| 2. 血药动学参数 | 第32-33页 |
| 3. 脑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33页 |
| 4. 脑药动学参数 | 第33-34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4-35页 |
| (一) 同步双通道微透析技术 | 第34-35页 |
| (二)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 四、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部分 冰片对伊立替康给药后大鼠脑内药效学研究 | 第36-50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二) 实验器材 | 第36-37页 |
| (三)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7-48页 |
| (一)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44页 |
| 1. 色谱条件 | 第37页 |
| 2. 对照品贮备液的配制 | 第37页 |
| 3. 衍生试剂配制 | 第37页 |
| 4. 衍生反应 | 第37-39页 |
| 5. 探针回收率测定 | 第39页 |
| 6.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39-44页 |
| (二) 冰片对伊立替康给药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4-48页 |
| 1. 给药方案 | 第44页 |
| 2. 样品采集 | 第44-45页 |
| 3. 结果 | 第45-48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48-49页 |
| (一) 检测器的选择 | 第48页 |
| (二) 衍生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8页 |
| (三) 衍生剂用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 (四) 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 四、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文献综述 | 第56-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