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插图索引第13-14页
附表索引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6-1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21-31页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概述第21-23页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第21页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第21-23页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23页
   ·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兴起的理论基础第23-27页
     ·分工理论第25页
     ·价值链理论第25-26页
     ·集聚理论第26-27页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第27-31页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第27页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第27-28页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第28-29页
     ·文献述评第29-31页
第3章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1-50页
   ·城市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31-39页
     ·城市经济转型的历史趋势和现实性分析第31-34页
     ·城市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第34-36页
     ·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36-37页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第37-39页
   ·发达国家大都市的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第39-43页
     ·纽约:产业多元化模式第39-40页
     ·伦敦:产业升级替代模式第40-42页
     ·东京:产业高端化模式第42-43页
   ·我国大都市的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第43-46页
     ·北京:功能齐全和布局合理的高端服务业体系第43-44页
     ·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第44-46页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分析第46-50页
     ·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46-47页
     ·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47页
     ·城市产业空间重构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47-48页
     ·政府支持市场完善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48-50页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区际差异第50-58页
   ·问题的提出第50-52页
   ·测度方法第52-54页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第52页
     ·范围界定与数据说明第52-54页
   ·实证分析结果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第58-70页
   ·问题的提出第58-60页
   ·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说第60-63页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第60-61页
     ·基于获利能力的分析第61-62页
     ·基于市场规模和政策环境的分析第62-63页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第63-68页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第63-64页
     ·实证分析结果第64-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第70-82页
   ·问题的提出第70-72页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就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分析第72-80页
     ·基于就业总量的分析第72-75页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分析第75-77页
     ·基于劳动报酬的分析第77-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的影响第82-95页
   ·问题的提出第82-84页
   ·投入-产出法与相关分析指标第84-85页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影响的实证分析第85-93页
     ·基于服务投入率和物质投入率的分析第86-87页
     ·基于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和使用结构的分析第87-88页
     ·基于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第88页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构成的分析第88-92页
     ·基于“减物质化”指标的分析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8章 促进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第95-106页
   ·我国城市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第95-98页
     ·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第95-97页
     ·我国城市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第97-98页
   ·促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第98-106页
     ·优化工业化技术路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99-100页
     ·推动市场化体制改革,创新服务外包模式第100-102页
     ·促进产业集群化布局,完善城市分工体系第102-103页
     ·加速产业融合化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103-104页
     ·实行产业生态化规制,缓解环境生态压力第104-106页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流动性压力测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