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第13-29页 |
1 作物氮素营养监测与诊断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2 作物氮素营养无损监测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基于不同尺度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4-15页 |
·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确定作物氮素营养核心波段 | 第15页 |
·基于不同光谱分辨率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5-16页 |
·基于不同传感器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6-17页 |
·基于不同指标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7-18页 |
3 作物氮素营养精确调控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基于土壤营养状况的作物氮素精确调控研究 | 第18页 |
·基于植株营养状况的作物氮素精确调控研究 | 第18-19页 |
4 作物生育期监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基于传统方法的作物生育期估测 | 第19页 |
·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生育期估测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9-43页 |
摘要 | 第29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3页 |
·数据测定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监测小麦植株吸氮量核心波段和适宜带宽研究 | 第43-65页 |
摘要 | 第43页 |
1 引言 | 第43-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数据测定 | 第45-46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不同试验处理下的小麦植株吸氮量变化趋势 | 第46-47页 |
·不同植株吸氮量水平下的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变化规律 | 第47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与NDVI(λ_2,λ_1)的定量关系 | 第47-49页 |
·确定归一化植被指数核心波段 | 第49-51页 |
·确定监测小麦植株吸氮量核心波段的适宜带宽 | 第51-53页 |
·与已有的植株吸氮量植被指数比较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对光谱反射率的响应 | 第55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核心波段的确定方法 | 第55-56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的核心波段 | 第56页 |
·核心波段的适宜带宽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ABSTRACT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不同产量水平下植株吸氮量及其植被指数的适宜动态模型研究 | 第65-81页 |
摘要 | 第65页 |
1 引言 | 第65-6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数据测定 | 第67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4页 |
·不同试验处理下植株吸氮量的变化规律 | 第67-69页 |
·植株吸氮量的Logistic模型拟合 | 第69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分类 | 第69-70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植株适宜吸氮量动态模型 | 第70-71页 |
·植株吸氮量与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 | 第71-72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适宜植株吸氮量指数NDVI(807,736)动态模型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5页 |
·不同年份、品种及氮肥处理下植株吸氮量的变化规律 | 第74页 |
·植株吸氮量指数NDVI(807,736)与植株吸氮量的定量关系 | 第74-75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植株吸氮量和植株吸氮量指数的适宜动态 | 第75页 |
5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ABSTRACT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基于植被指数的小麦追氮调控模型构建研究 | 第81-95页 |
摘要 | 第81页 |
1 引言 | 第81-8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试验设计 | 第82-83页 |
·数据测定 | 第83页 |
·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 第83-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追氮调控模型构建 | 第84页 |
·追氮调控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84-89页 |
4 讨论 | 第89-90页 |
·不同氮肥管理对施氮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不同氮肥管理对施氮利用率的影响 | 第90页 |
5 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ABSTRACT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基于植被指数的小麦生育期监测研究 | 第95-111页 |
摘要 | 第95页 |
1 引言 | 第95-9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试验设计 | 第97页 |
·数据测定 | 第97-98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9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5页 |
·不同试验处理下NDVI时间序列变化趋势 | 第98-99页 |
·基于双Logistic方程拟合NDVI时间序列数据 | 第99-101页 |
·基于双Logistic方程的NDVI时间序列一阶导数 | 第101-103页 |
·基于双Logistic方程的关键生育期NDVI和FD_NDVI | 第103-104页 |
·基于NDVI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的生育期确定 | 第104-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7页 |
·不同品种、施氮量、播期和密度对NDVI时间序列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双Logistic模型拟合NDVI时间序列序列 | 第106页 |
·NDVI时间序列判别小麦生育期 | 第106-107页 |
5 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ABSTRACT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利用不同传感器监测小麦植株吸氮量的比较及相互校正研究 | 第111-135页 |
摘要 | 第111页 |
1 引言 | 第111-1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5页 |
·试验设计 | 第113-114页 |
·数据测定 | 第114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114-11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7页 |
·不同传感器原始冠层光谱反射率随植株吸氮量的变化 | 第115页 |
·不同传感器单波段原始及重采样光谱反射率的比较 | 第115-116页 |
·不同传感器两波段NDVI的比较 | 第116-118页 |
·基于不同传感器的植被指数与植株吸氮量的定量关系 | 第118-123页 |
·ASD与CS最优植被指数间的相互校准 | 第123-125页 |
·ASD、CS和GS间NDVI(NIR,RED)的相互校准 | 第125-127页 |
4 讨论 | 第127-129页 |
·基于不同传感器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植被指数的差异比较 | 第127页 |
·基于不同传感器的植株吸氮量监测模型比较 | 第127-128页 |
·不同传感器数据的相互校准 | 第128-129页 |
5 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ABSTRACT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35-143页 |
摘要 | 第135页 |
1 讨论 | 第135-137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核心波段及其确定方法 | 第135页 |
·小麦无损监测和精确调控的传感器选择 | 第135-136页 |
·小麦植株吸氮量的光谱监测模型 | 第136-137页 |
·小麦适宜植株吸氮量及植株吸氮量指数的动态模型 | 第137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第137页 |
3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37-138页 |
4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附录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 | 第143页 |
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