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及单倍体耐盐、耐低氮胁迫筛选体系的建立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8页
縮略语第18-19页
文献综述第19-27页
 一、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 基因型的效应第19-20页
  2. 培养基、碳源及激素的影响第20-21页
  3. 环境因子对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第21-22页
 二、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22-23页
  1. 迟钝型材料的花药/小孢子培养第22-23页
  2. 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应用于育种的研究第23页
 三、单倍体离体诱变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第23-24页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7页
第一章 秋水仙碱预处理对大麦小孢子离体培养的影响第27-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材料第27页
   ·方法第27-28页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第28页
   ·小孢子活力检测第28页
   ·胚状体与绿苗率第28-29页
 2 结果第29-33页
   ·预处理液中秋水仙碱浓度对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提取液和预处理液对胚状体产量的影响第30-31页
   ·10mg/L秋水仙碱处理对胚状体成苗率的影响第31-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第二章 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离体培养的影响第35-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材料第35页
   ·方法第35-36页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第36页
   ·小花共培养第36页
   ·小孢子活力检测第36页
   ·多细胞结构(MCS)、胚状体(ELS)及绿苗率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自身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培养中多细胞结构形成的影响第36-38页
   ·二倍体和四倍体小花共培养对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第38-39页
   ·低温预处理和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中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第39-40页
   ·共培养小花的发育时期和低温处理对大麦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和绿苗形成的影响第40-41页
 3 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培养基中氮源的优化第43-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供试材料第43页
   ·培养方法第43-44页
   ·提取液及培养基第44-45页
   ·愈伤产量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诱导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第45-46页
   ·诱导培养基中不同供氮量对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第46-47页
   ·诱导培养基中有机氮浓度对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第47-49页
   ·诱导培养基中有机氮使用量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第49-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大麦单倍体耐低氮筛选技术程序的建立第53-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供试材料第53-54页
   ·小孢子培养方法第54页
   ·溶液培养方法第54页
   ·单株产量试验方法第54-55页
   ·统计方法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氮胁迫对大麦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第55-56页
   ·氮素胁迫对大麦苗期生长量的影响第56-58页
   ·氮素胁迫对大麦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大麦单倍体耐盐筛选技术程序的建立第61-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材料第61页
   ·小孢子培养第61-62页
   ·发芽期耐盐性鉴定第62页
   ·单株产量鉴定第62页
   ·数据分析及性状相对值计算第62-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NaCl对2份品种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第63页
   ·NaCl浓度对2份品种种子的萌发指标的影响第63-64页
   ·NaCl胁迫对2份品种成熟期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第64页
   ·花11和花30不同倍性水平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耐盐性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7页
第六章 利用大麦单倍体技术诱导筛选耐盐变异体第67-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试验材料第67-68页
   ·耐盐变异体获取方法第68页
   ·耐盐变异体的温室鉴定第68-69页
   ·耐盐变异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69-70页
   ·数据处理第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81页
   ·诱变剂及诱变方法对大麦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的影响第70-76页
   ·再生植株自交一代的耐盐性表现第76-79页
   ·变异体的耐盐分子机制研究第79-81页
 3 讨论第81-83页
第七章 利用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诱导筛选耐低氮变异体第83-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5页
   ·材料第83-84页
   ·小孢子培养方法第84页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第84页
   ·诱变处理第84-85页
   ·变异体自交一代耐低氮性的田间鉴定第85页
   ·数据处理第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96页
   ·小孢子EMS和平阳霉素诱变后胁迫筛选的结果第85页
   ·离体穗~(60)Co γ-射线辐照后胁迫筛选的结果第85-86页
   ·种子~(60)Co γ-射线辐照后小孢子胁迫筛选的结果第86页
   ·胁迫筛选压的确定第86-88页
   ·变异体自交一代耐低氮性的田间鉴定第88-96页
 3 讨论第96-97页
全文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1页
创新之处第111-113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2.3a/b生物学功能分析
下一篇:小麦植株氮素营养无损监测与精确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