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编辑工作论文

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绪论第16-39页
 第一节 秦兆阳的多样人生第16-28页
  一、酸甜苦辣、艺文永随的艺术人生第16-19页
  二、执着磨稿、办刊育人的编辑生涯第19-23页
  三、直面现实、勇于探索的耿介人生第23-28页
 第二节 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家的研究现状第28-34页
  一、课题的提出第28-29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29-34页
 第三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价值与研究方法第34-37页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第34-36页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第36-37页
 第四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与创新点第37-39页
  一、本文的基本结构第37-38页
  二、本文的创新点第38-39页
第一章 时代语境的洗礼:秦兆阳编辑主体精神的建构第39-62页
 第一节 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个体与社会悖论第39-47页
  一、传统知识分子个体与社会的文化悖论第39-41页
  二、秦兆阳的身份悖论第41-43页
  三、秦兆阳身份悖论中的文学与编辑人生第43-47页
 第二节 个体与社会悖论中的编辑主体精神构建第47-62页
  一、秦兆阳作为知识分子的个性气质第47-51页
  二、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者的启蒙精神第51-58页
  三、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者的传播意识第58-62页
第二章 文化人格的表征:秦兆阳编辑理念的沉聚第62-129页
 第一节 社会功能与期刊的理性精神第62-72页
  一、文学编辑理性精神的生成第62-65页
  二、理性精神与现实性的编辑理念第65-70页
  三、理性精神与战斗性的编辑理念第70-72页
 第二节 身份立场与期刊的文化属性第72-89页
  一、多重的编辑身份认同第72-81页
  二、多维的办刊精神第81-89页
 第三节 文化审美与期刊的个性特色第89-129页
  一、办刊方针的确立第90-92页
  二、充满先锋意味的文学审美性探索第92-119页
  三、充满历史沉重感的反思和开拓第119-129页
第三章 文化文本的创造:秦兆阳与作者群体第129-165页
 第一节 文学编辑与作者:文学生态的一种显在层面第129-137页
  一、文学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第129-133页
  二、编辑、作者及文学生态的生成第133-137页
 第二节 秦兆阳的作者观及其文学生态意义第137-146页
  一、作者是编辑身份构建的组成部分第138-140页
  二、充分尊重作者的主体性第140-146页
 第三节 秦兆阳与典型的编辑文本第146-165页
  一、第一种类型:编辑主体规训于文化场域第146-155页
  二、第二种类型:编辑主体确证于文化场域第155-159页
  三、第三种类型:编辑主体异见于文化场域第159-165页
第四章 文化选择的传播:秦兆阳对读者阅读空间的拓展第165-198页
 第一节 文学编辑与读者:文学生态的一种隐匿层面第165-175页
  一、编辑与读者身份之辨第165-168页
  二、读者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的意义第168-172页
  三、编辑与读者:文学生态的另一维度第172-175页
 第二节 秦兆阳的读者观及其相应的文学定位第175-184页
  一、读者观的基本原则:对读者负责第176-178页
  二、读者观的实现路径:尽力搭建读者沟通平台第178-182页
  三、读者观的实现保障:编辑的中介性创造第182-184页
 第三节 秦兆阳的文化选择与读者阅读空间的拓展第184-198页
  一、文学传播与读者需求的满足第184-188页
  二、共通意义与阅读空间的拓展第188-191页
  三、文化选择与阅读空间的生成和制约第191-198页
第五章 理论话语的向度:秦兆阳编辑活动与创作活动的共进第198-226页
 第一节 秦兆阳的文学创作之路第198-203页
 第二节 秦兆阳文学创作和理论的话语特征第203-210页
  一、四十年代,秦兆阳审美话语的主体性探索第203-205页
  二、五六十年代,秦兆阳理论话语的成型及其内在矛盾第205-207页
  三、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秦兆阳知识话语的沉淀及话语主体的分化第207-210页
 第三节 创作、理论和编辑的话语共进及其文学史意义第210-226页
  一、创作:与编辑的角色冲突和话语调和第210-214页
  二、理论:知识主体话语的表述与编辑活动的共进第214-219页
  三、编辑:深层权力话语的言说及其文学史意义第219-226页
第六章 编辑“风险”与编辑正义:“秦兆阳现象”的启示第226-246页
 第一节 秦兆阳文学生涯的编辑“风险”第226-229页
 第二节 编辑正义和“秦兆阳现象”与文学制度第229-241页
  一、秦兆阳的编辑正义第230-234页
  二、“秦兆阳现象”与文学制度第234-241页
 第三节 “秦兆阳现象”的思考:时代语境中的文学编辑及文学发展第241-246页
  一、消费语境中的编辑精神重构第241-243页
  二、技术背景下的思想底色铺垫第243-246页
结语第246-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61页
附录: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等第261-262页
后记第262-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情欲叙事论
下一篇: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