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马士曼与早期中西对话初探

致谢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35页
 一、话题缘起及学术价值第14-16页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第16-18页
  (一) 马士曼汉译本圣经之研究第16-17页
  (二) 马士曼英译儒典之研究第17页
  (三) 《中国言法》之研究第17-18页
  (四) 塞兰坡中文印刷出版之研究第18页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第18-35页
  (一) 方法论引介与运用模式第19-34页
   1. “东方主义”与传教士汉学研究第19-23页
   2. “概念-语境下-阐释”第23-34页
  (二) 研究方法第34-35页
第一章 马士曼生平与传教事业第35-56页
 第一节、家世背景与早年教育第35-38页
  一、家世背景第35-36页
  二、早年教育第36-38页
 第二节、婚姻与入会第38-39页
  一、成家立室第38页
  二、皈依入会第38-39页
 第三节、东土传教第39-56页
  一、落户塞兰坡第39-41页
  二、传教事业第41-52页
   1. 译经事业第42-45页
   2. 马士曼的著作与传教观点第45-50页
   3. 马士曼与印度的浸信会教育第50-52页
  三、会内分歧与1827年的独立第52-55页
  四、病逝塞兰坡第55-56页
第二章 马士曼与塞兰坡中文事业第56-77页
 第一节、潜在的意图与野心第56-58页
 第二节、塞兰坡的中文学习第58-64页
  一、天赐的中文老师:拉萨尔第58-61页
  二、塞兰坡的中文教育第61-64页
   1. 马士曼的中文习得第61-63页
   2. 塞兰坡下一代的中文学习第63-64页
 第三节、汉译圣经与中文出版第64-77页
  一、“起”:英译《论语》与中文木雕版印刷第65-67页
   1. 英译《论语》:《孔子的著作》第65-66页
   2. 中文木雕版印刷第66-67页
  二、“承”:柔瑞国的到访与最初的汉译[新约]第67-69页
   1. 柔瑞国的到访第67-68页
   2. 最初的汉译[新约]第68-69页
  三、“转”:译经外援与《中国言法》第69-73页
   1. 译经外援第69-71页
   2. 《中国言法》第71-73页
  四、“合”:第一部新教汉译之《圣经》全本(1815-1822)第73-77页
第三章 《孔子的著作》之文本分析第77-115页
 第一节、《孔子的著作》版本考据第77-82页
  一、版本描述第77-78页
  二、翻译底本与注本第78-82页
 第二节、《孔子的著作》之文本第82-87页
  一、释义原则与翻译手段第82-84页
  二、朱子集注和马氏解读第84-85页
  三、“汉字备注”及其功能意义第85-87页
 第三节、儒学概念之英译与缘由第87-115页
  一、“天”之英译第88-94页
   1. 儒家之谓“天”第91-92页
   2. 马士曼英译“天”第92-94页
  二、“性”之英译第94-100页
   1. 儒家之谓“性”第97-98页
   2. 马士曼英译“性”第98-100页
  三、“仁”之英译第100-108页
   1. 儒家之谓“仁”第104-106页
   2. 马士曼英译“仁”第106-108页
  四、其他重要概念之英译第108-115页
第四章 马士曼与拉萨尔之汉译《圣经》之文本分析第115-143页
 第一节、汉译《圣经》版本考据第115-119页
  一、版本描述第115-117页
   1. 1810年之汉译福音书单行本第116页
   2. 1813年之《若翰所书之福音》第116-117页
   3. 1815-1822年之全本汉译《圣经》第117页
  二、翻译底本与校本第117-119页
 第二节、汉译神学概念在马氏《圣经》中的变迁第119-124页
  一、马士曼早中期本与白日昇抄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第119-120页
  二、马士曼中晚期本与马礼逊初版[新约]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第120-122页
  三、“二马圣经”,白日异抄本与和合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第122-123页
  四、马士曼全部汉译《圣经》版本与和合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第123-124页
 第三节、神学概念之汉译与缘由第124-143页
  —、“God”和“神”第124-131页
   1. 基督教文化中的God第127-129页
   2. 汉语语境中的“神”第129-131页
  二、“Sin”和“罪”第131-136页
   1. 基督教文化中的Sin第133-134页
   2. 汉语语境中的“罪”第134-136页
  三、“Love”和“爱”第136-141页
   1. 基督教文化中的Love第138-139页
   2. 汉语语境中的“爱”第139-141页
  四、其他重要概念的汉译第141-143页
第五章 结论: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之早期中西对话浅析第143-150页
 一、历史语境的架联第143-144页
 二、语言与思维第144-146页
 三、观念的流动第146-148页
 四、传教士汉学研究之于中西文化间对话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4页
 原始档案与文献第150-152页
 中文参考文献第152-155页
 西文参考文献第155-164页
附录第164-177页
 附录一:浸信会传教站点及塞兰坡浸信会士译经语种分布图第164-165页
 附录二:英国浸信总会与塞兰坡浸信分会分离通告第165-166页
 附录三:《孔子的著作》中对于“朱熹集注”翻译情况之举例第166-170页
 附录四:1843年《日晷》所登《孔子的著作》之十七句译文(中英对照)第170-173页
 附录五:《圣经》各卷书中、英文名称与英文缩写及马士曼汉译《圣经》全本各卷名第173-175页
 附录六:马士曼信件原稿样例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添加铌酸盐玻璃陶瓷复合介电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