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优抚安置论文

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23页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第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8页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第18-19页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第19-21页
 五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第23-75页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第23-39页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第27-31页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第31-35页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第35-39页
 第二节 助伤抚亡第39-50页
  一 抚恤体系建立第39-44页
  二 救助伤残第44-48页
  三 安抚亡灵第48-50页
 第三节 褒扬英烈第50-56页
  一 条例与政策第50-52页
  二 各种活动第52-56页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第56-75页
  一 全民参与第56-64页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第64-65页
  三 赴朝前线慰问第65-66页
  四 保障与实施第66-75页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第75-119页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第75-86页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第75-76页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第76-84页
  三 国家补助办法第84-86页
 第二节 关爱伤亡第86-101页
  一 抚恤政策第87-90页
  二 伤残待遇第90-98页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第98-101页
 第三节 铭记先烈第101-109页
  一 纪念活动第102-103页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第103-107页
  三 追认授誉第107-109页
 第四节 社会动员第109-119页
  一 节日慰问第109-112页
  二 评选模范第112-113页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第113-119页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第119-143页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第119-123页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第119-121页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第121-123页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第123-133页
  一 优待的实施第123-126页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第126-133页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第133-143页
  一 节日动员第133-139页
  二 日常宣传第139-143页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第143-183页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第143-155页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第143-146页
  二 优待金发放第146-149页
  三 定期定量补助第149-152页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第152-155页
 第二节 尊重生命第155-168页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第155-163页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第163-168页
 第三节 褒扬立法第168-175页
  一 永久纪念第168-172页
  二 法规条例第172-174页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第174-175页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第175-183页
  一 节日与日常第176-178页
  二 保障与规范第178-183页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第183-213页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第183-189页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第184-186页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第186-188页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第188-189页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第189-198页
  一 伤残人的生活第190-194页
  二 死亡者的补偿第194-198页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第198-203页
  一 内容与形式第198-202页
  二 褒扬金制度第202-203页
 第四节 双拥活动第203-213页
  一 与时俱进第203-207页
  二 双拥建设第207-213页
结语第213-230页
 一 社会影响第213-217页
 二 基本经验第217-222页
 三 问题与解决第222-230页
参考文献第230-241页
后记第241-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阶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