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几个相关问题的交待 | 第11-23页 |
一、 佛禅与杜诗关系研究的缘起及文化意义 | 第11-15页 |
二、 百年杜诗思想研究及其与宗教关系研究之检讨 | 第15-22页 |
(一) 二十世纪前杜诗研究回顾 | 第15-17页 |
(二) 百年杜诗思想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三) 杜诗与宗教关系研究检讨 | 第20-22页 |
三、 问题架构及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杜诗与佛禅的因缘纠结 | 第23-78页 |
一、 杜甫与大乘佛法 | 第23-33页 |
(一)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 第23-27页 |
(二) “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 第27-28页 |
(三)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 | 第28-33页 |
二、 杜诗禅缘 | 第33-78页 |
(一) 少年濡染与读书交游的信仰机缘 | 第33-45页 |
(二) 抱志莫伸与谋生不给的意外“收获” | 第45-53页 |
(三) 佛禅隆盛与三教调和的时代背景 | 第53-64页 |
(四) 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与感触交融 | 第64-78页 |
第二章 杜甫禅诗之大乘义学思想 | 第78-104页 |
一、 “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 | 第79-90页 |
(一) 耽于空境:“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 第80-83页 |
(二) 无住生心:“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 第83-86页 |
(三) 佛乃空门:“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 | 第86-87页 |
(四) 禅非世间:“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 | 第87页 |
(五) 空法实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 第87-90页 |
二、 “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 | 第90-94页 |
(一) 观空不取,涉有不迷:“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 第91-93页 |
(二) 般若观照,活泼机用:“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 第93-94页 |
三、 回向人生之实相涅槃 | 第94-104页 |
(一) 现实人生的态度:“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 第95-98页 |
(二) 乐观积极的精神:“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 第98-100页 |
(三) 利他济众的思想:“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 | 第100-104页 |
第三章 杜诗佛典、佛语及佛禅意象 | 第104-141页 |
一、 杜诗佛典 | 第105-110页 |
(一) “祇园精舍”典 | 第105-106页 |
(二) “飞锡”、“杯渡”典 | 第106-109页 |
(三) “梵志献花”典 | 第109页 |
(四) “鸽入佛影”、“拈花微笑”典 | 第109-110页 |
二、 杜诗佛语 | 第110-121页 |
(一) “业白”、“禅寂”、“方便” | 第110-111页 |
(二) “宝地”、“金绳”、“金银佛”、“水精域” | 第111-112页 |
(三) “虚空”、“世界” | 第112-113页 |
(四) “光明” | 第113-114页 |
(五) “第一义”、“回向”、“心地” | 第114-115页 |
(六) “无生” | 第115-116页 |
(七) “不住” | 第116-117页 |
(八) “众香”、“香厨”、“妙香” | 第117-118页 |
(九) “安禅”、“经行” | 第118-119页 |
(十) “努力”、“勇猛” | 第119-120页 |
(十一)“牛乳” | 第120页 |
(十二)“莲花”、“莲花台”、“共命鸟”、“多罗树”、“诸天”、“欢喜” | 第120-121页 |
三、 杜诗佛禅意象 | 第121-141页 |
(一) “雨”“月”“珠”意象群 | 第121-130页 |
(二) “灯”意象 | 第130页 |
(三) 三车”意象 | 第130-132页 |
(四) “猛虎”意象 | 第132-133页 |
(五) “穷子”意象 | 第133-135页 |
(六) “金篦”、“镜象”意象 | 第135-137页 |
(七) “热烦”、“清凉”意象 | 第137-141页 |
第四章 山水田园诗之佛禅意境 | 第141-180页 |
一、 清幽静寂境 | 第142-156页 |
二、 静而能照境 | 第156-162页 |
三、 动静相即境 | 第162-169页 |
四、 现量直觉境 | 第169-180页 |
第五章 纪事诗、纪行诗、咏物诗之大乘慈悲情怀 | 第180-222页 |
一、 慈悲: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 第180-183页 |
二、 对社会民生的无缘大慈 | 第183-210页 |
(一) 明确坚定的非战思想 | 第184-197页 |
(二) 平等利他的布施善行 | 第197-202页 |
(三) 永不衰谢的政治热情 | 第202-210页 |
三、 对自然万物的同体大悲 | 第210-222页 |
(一) 草木鱼鸟的人格化 | 第211-215页 |
(二) “拔一切众生苦”的悲怀 | 第215-222页 |
余论 杜甫诗法与“云门三句” | 第222-249页 |
一、 “函盖乾坤” | 第223-230页 |
二、 “随波逐浪” | 第230-237页 |
三、 “截断众流” | 第237-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第258-259页 |
后记 | 第259-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