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音乐本体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4页
 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第8-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三、论文写作的内容、方法和特色第12-14页
第二章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创作概述第14-19页
 一、斯美塔那“辉煌而凄惨”的一生第14-15页
 二、交响诗套曲的创作背景第15-16页
 三、题材简介第16-19页
  (一) 描写祖国自然风景第16-17页
  (二) 讲述捷克古老传说第17-18页
  (三) 回顾捷克历史战争第18-19页
第三章 曲体结构的新趋势第19-47页
 一、复三部曲式第19-26页
  (一) 结构立足点第20-21页
  (二) 结构特点第21-26页
   1 三段式中融合二段式第23-24页
   2 结合赋格段第24页
   3 奏鸣原则的体现第24-25页
   4“合成性”中部第25-26页
 二、混合曲式第26-33页
  (一) 结构立足点第26-27页
  (二) 结构特点第27-33页
   1 回旋曲式第27-29页
   2 复三部曲式第29-31页
   3 其它观点第31-33页
 三、双主题变奏曲式第33-38页
  (一) 结构立足点第33-34页
  (二) 结构特点第34-38页
   1 结合赋格段第36页
   2 贯穿曲式原则的渗透第36-38页
 四、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中介性曲式第38-40页
  (一) 结构立足点第38-39页
  (二) 结构特点第39-40页
 五、贯穿曲式第40-47页
  (一) 结构立足点第41页
  (二) 结构特点第41-47页
   1 整体结构的延续性第42页
   2 内部结构的复杂化第42-45页
   3 内部结构的阶段性和双重性第45-46页
   4 结尾部分的综合性第46-47页
第四章 功能和声的继承与发展第47-58页
 一、对古典主义和声的继承第47-52页
  (一) 典型的和声终止式第47-48页
  (二) 和声布局的功能逻辑第48-49页
  (三) 调性布局的功能逻辑第49页
  (四) 副属和弦的运用第49-50页
  (五) 转调手法的继承性第50-52页
 二、对古典主义和声的发展第52-58页
  (一) 混合调式第52-54页
  (二) 持续音第54页
  (三) 变化音第54-55页
  (四) 转调方式的扩展第55-56页
  (五) 调性的连续进行第56页
  (六) 音阶半音化进行第56-58页
第五章 传统配器手法上的体现第58-78页
 一、同一主题的不同乐器组合第58-61页
  (一) 第一首“维谢赫拉德”主题第58-60页
  (二) 第四首“圆号主题”第60-61页
 二、舞蹈场景的配器手法第61-65页
  (一) 巧妙的乐器安排第61-64页
  (二) 合适的音响布局第64-65页
  (三) 简单的和弦排列组合第65页
 三、圆号的功能体现第65-73页
  (一) 填充和声功能第66-70页
  (二) 充当木管功能第70-73页
 四、全奏中的配器手法第73-78页
  (一) 织体式第73-76页
  (二) 合唱式第76-78页
第六章 复调手法的单一性第78-92页
 一、赋格段第78-89页
  (一) 具体分析第78-89页
   1 第一首中部的“勇士操练兵器”场景第78-82页
   2 第四首描写“森林树叶簌簌作响”场景第82-84页
   3 第五首发展部分的“战歌第三句”发展阶段第84-89页
  (二) 赋格特点总结第89页
 二、卡农模仿第89-92页
第七章 交响诗体裁的发展第92-98页
 一、交响诗题材的开创性第92-93页
 二、音乐本体的创新性第93-95页
  (一)作曲技术手法的新意第93-94页
  (二)融合民族性音乐素材第94页
  (三)套曲交响诗的形成第94-95页
 三、对中国交响诗音乐发展的启示第95-98页
结语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后记第101-102页
附件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歌德相同歌词的艺术歌曲看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下一篇:维瓦尔第与莫扎特两首大管协奏曲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