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品德行为培养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中职生品德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校园文化未充分发挥对品德行为培养的功能 | 第24-26页 |
一、学校偏重校园物质环境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 第25-26页 |
二、学校却忽视了制度的人性化 | 第26页 |
第二节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与学生实际脱离的现象 | 第26-30页 |
一、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 第27-28页 |
二、德育方法单一和不科学 | 第28-29页 |
三、实施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教师自身修养和心理素质下降 | 第30-34页 |
一、教师的自我定位不明确、工作未落到实处 | 第31-32页 |
二、部分教师自身修养不足、教育方法单一 | 第32-33页 |
三、德育专职教师心理素质不强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学校对社会和家庭的引导作用不充分 | 第34-38页 |
一、学校缺乏对周边环境建设的引导 | 第35-36页 |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职生品德行为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品德行为的培养 | 第38-40页 |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 第38-39页 |
二、信息社会中网络文化的冲击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学校在招生和品德教育中的不足 | 第40-42页 |
一、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增加管理难度 | 第40-41页 |
二、中职学校存在忽视品德行为培养的现象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学生心理及交往群体的影响 | 第42-48页 |
一、中职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 第42-43页 |
二、中职生不良的交往群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三、道德认识、情感及意志上存在的偏差 | 第44-46页 |
四、缺乏自主构建和自我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中职生品德行为培养的优化策略 | 第48-71页 |
第一节 为中职生品德行为培养创建和谐的环境 | 第48-51页 |
一、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 第48-50页 |
二、建立民主开放的班级环境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建立符合中职生特点的德育体系 | 第51-59页 |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 第52-53页 |
二、增加职业性、时代性的德育内容 | 第53-55页 |
三、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 | 第55-56页 |
四、扩展品德教育的途径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59-64页 |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和品德行为 | 第60-61页 |
二、班主任应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 | 第61-63页 |
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 第64-68页 |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 第64-65页 |
二、创设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 第65-67页 |
三、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67-68页 |
第五节 学校要注重德育网络的建设 | 第68-71页 |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做到全员参与 | 第68-69页 |
二、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对家长的引导 | 第69页 |
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参与其中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