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曲轴及正时系动力学特性对发动机NVH性能影响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引言第14-18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14-16页
     ·论文研究问题概述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发动机运动系与结构振动响应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曲轴扭振分析研究进展第18-19页
     ·曲轴强度分析研究进展第19-20页
     ·连杆动态特性及强度研究第20-21页
     ·曲轴扭振及发动机结构振动关系研究第21页
     ·正时齿轮及链传动动力学特性研究第21-23页
     ·发动机曲轴系及正时系联合仿真分析第23页
     ·正时系载荷对发动机前端NVH性能的影响第23-24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第24-28页
2 曲轴连杆的弹性体动力学特性研究第28-68页
   ·引言第28-29页
   ·弹性多体动力学方法第29-31页
     ·弹性多体动力学方程第29-31页
     ·有限元子结构与模态综合方法第31页
   ·发动机多体动力学建模第31-35页
     ·发动机部件弹性体有限元建模第31-32页
     ·多弹性体间的非线性连接副第32-34页
     ·动力学分析的边界条件第34-35页
   ·曲轴扭振计算与实验分析第35-36页
     ·曲轴自由端的扭转振动第35页
     ·扭振试验验证第35-36页
   ·曲轴的动态应力分析第36-48页
     ·曲轴强度传统计算方法第36-40页
     ·曲轴强度的瞬态响应分析算法第40-42页
     ·曲轴圆角动态应力分析第42-44页
     ·曲轴疲劳强度分析第44-46页
     ·曲轴疲劳强度试验第46-47页
     ·对比分析结果第47-48页
   ·连杆动态特性分析第48-49页
     ·连杆有限元模型第48页
     ·连杆模态分析第48-49页
   ·连杆大头轴承液力润滑分析第49-57页
     ·连杆多体动力学模型第49-51页
     ·滑动轴承弹性流体动力学(EHD)分析第51-54页
     ·连杆大头轴承EHD结果分析第54-57页
   ·连杆强度与疲劳第57-66页
     ·连杆杆身动态强度分析第57-59页
     ·连杆装配应力计算第59-62页
     ·考虑油膜润滑的连杆强度分析第62-65页
     ·与连杆强度传统计算方法的比较第65-66页
   ·小结第66-68页
3 轴系振动与机体NVH性能关系的仿真与试验研究第68-86页
   ·引言第68页
   ·曲轴扭振与附加作用力的数学关系第68-72页
     ·扭振引起的附加作用力与力矩(单个气缸)第68-71页
     ·扭振引起的附加作用力与力矩(整台内燃机)第71-72页
   ·机体结构动态特性的理论与实验模态分析第72-79页
     ·机体缸盖合成结构有限元模态分析第72-74页
     ·整机结构的实验模态分析第74-77页
     ·测点与激励方式第77-78页
     ·某四缸柴油机的实验模态分析第78页
     ·模态实验与模态计算对比第78-79页
   ·曲轴扭振与机体NVH性能的仿真与实验研究第79-85页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9-80页
     ·扭振临界转速处的机体振动响应第80-82页
     ·改善扭振对整机振动噪声的影响第82-85页
   ·小结第85-86页
4 发动机链传动正时系动力学分析第86-104页
   ·引言第86页
   ·链传动的啮合特性第86-88页
     ·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第86-87页
     ·链传动的动载荷第87-88页
   ·链传动的动力学建模第88-96页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控制方程第88-94页
     ·链系统第94页
     ·刚度阻尼处理第94-96页
     ·模型边界条件第96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96-99页
     ·链节的旋转速度第97页
     ·链条内拉力与各接触力第97-98页
     ·张紧器受力及频谱分析第98-99页
     ·进气凸轮轴链轮转速波动第99页
   ·齿形链与套筒链的动力学差异第99-102页
   ·发动机前端声压测试第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5 发动机齿轮传动正时系动力学分析第104-120页
   ·引言第104页
   ·齿轮系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第104-108页
     ·齿轮啮合动力学原理第104-106页
     ·参数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06-108页
   ·齿轮动力学结果分析第108-115页
     ·齿轮动态啮合结果分析第108-111页
     ·不考虑曲轴转速波动时的对比第111-112页
     ·侧隙大小的敏感性分析第112-113页
     ·凸轮轴扭角位移的实验与仿真对比第113-114页
     ·优化曲轴扭振改善齿轮系啮合冲击第114-115页
   ·齿轮传动与发动机前端声强试验第115-117页
     ·声强法原理第115-116页
     ·发动机前端声强测试第116-117页
   ·小结第117-120页
6 发动机同步带正时系耦合动力学研究第120-132页
   ·引言第120-121页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121-123页
     ·研究对象及参数第121页
     ·同步带正时系多体动力学模型第121-123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23-127页
     ·曲轴系动力学计算结果第123-126页
     ·同步带正时系动力学计算结果第126-127页
   ·曲轴与正时系动力学耦合分析第127-130页
     ·动力学联合仿真原理第127页
     ·耦合模型对曲轴动力学的影响第127-130页
     ·耦合模型对正时系动力学的影响第130页
   ·耦合动力学结果与扭振实验的对比第130-131页
   ·小结第131-132页
7 不同正时系对发动机前端振动影响的仿真研究第132-144页
   ·引言第132-133页
   ·不同正时系的结构及布置第133-135页
     ·正时系统设计原则第133页
     ·正时皮带传动系第133-134页
     ·正时链条传动系第134-135页
     ·仿真分析边界条件第135页
   ·正时系动力学结果评估第135-137页
     ·正时皮带传动动力学结果评估第135-136页
     ·正时齿形链传动动力学结果评估第136-137页
   ·发动机前端振动响应第137-143页
     ·原齿轮正时系的发动机结构振动响应第137-140页
     ·不同正时系作用下发动机前端正时罩振动响应第140-143页
   ·小结第143-144页
8 全文总结第144-148页
   ·研究成果和结论第144-146页
   ·创新点第146页
   ·研究展望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9页
作者简历第159页
 教育经历第15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镁/水着火燃烧模型及高温均相反应机理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燃烧过程氮和硫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