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基于吉林省D县八所小学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㈠ 我国农村小学小规模班级比重大 | 第9-10页 |
㈡ 小规模班级教学质量堪忧 | 第10页 |
㈢ 教育公平的价值压力敦促农村学校优化教学过程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㈠ 国外小规模班级教学研究 | 第11-13页 |
㈡ 国内的小班化教学研究 | 第13-16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㈠ 班级规模 | 第16-17页 |
㈡ 小规模班级 | 第17页 |
㈢ 小规模班级教学与小班化教学 | 第17-18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㈠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㈡ 问卷法 | 第19页 |
㈢ 访谈法 | 第19-20页 |
㈣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0页 |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优势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一、挖掘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优势 | 第22-27页 |
㈠ 实际教学时间增多 | 第22-23页 |
㈡ 个体学生分得的教师注意增多 | 第23-24页 |
㈢ 学生差异成为现实的教学资源 | 第24-26页 |
㈣ 学生参与课堂机会增多 | 第26-27页 |
二、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的愿景设计 | 第27-30页 |
㈠ 教学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 第27-28页 |
㈡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高效 | 第28页 |
㈢ 交往环境放松深入 | 第28页 |
㈣ 学生座位排列方式动态多样 | 第28-29页 |
㈤ 教室环境舒适愉悦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的实然状态 | 第30-42页 |
一、教学空间格局僵化 | 第30-31页 |
二、人际环境良好,但课堂气氛沉闷 | 第31-33页 |
三、实际教学时间少 | 第33-34页 |
四、教师严密监控课堂,纪律管理难度未降低 | 第34-35页 |
五、教学方法单一 | 第35-37页 |
六、学生参与度低 | 第37-39页 |
七、师生互动方式单一,范围狭窄 | 第39-40页 |
八、个别化教学程度低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一、学校层面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㈠ 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疏于对教师的教学引领 | 第42页 |
㈡ 僵化的学校教学制度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权 | 第42-43页 |
㈢ 没有为教师提供真正有效的教研机制 | 第43-44页 |
二、教师层面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㈠ 教师大多安于现状,缺少改进教学的热情 | 第44页 |
㈡ 教师队伍存在自身结构困境 | 第44-45页 |
㈢ 工作负担重,无力改进教学 | 第45-47页 |
㈣ 缺乏小规模班级教学指导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重构农村学校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的对策 | 第49-55页 |
一、启动阶段——知晓和模仿 | 第49-51页 |
㈠ 学习班级规模知识,了解小班化教学理念 | 第49-50页 |
㈡ 学校创新教学制度,引领教师改变教学行为 | 第50页 |
㈢ 教师在技术上学习和模仿小班化教学方法 | 第50-51页 |
二、适应阶段——理解和深化 | 第51-53页 |
㈠ 教师建立相关概念工具以监控反思教学行为 | 第51页 |
㈡ 学校建立有效校本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合作 | 第51-52页 |
㈢ 寻求专家指导与校际合作 | 第52-53页 |
三、常态化阶段——认同和自觉 | 第53-55页 |
㈠ 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 第53页 |
㈡ 生成小班化教学的学校文化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