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巴洛克时期艺术文化特征概述 | 第11-17页 |
(一) 巴洛克时期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巴洛克时期的主流艺术特征 | 第12-14页 |
(三)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 | 第14-17页 |
二、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概述 | 第17-22页 |
(一) 歌剧的诞生 | 第17-19页 |
(二) 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 | 第19-20页 |
(三) 各种声乐艺术形式的表现与审美 | 第20-22页 |
三、 巴洛克时期声乐演唱的特点 | 第22-27页 |
(一) 歌唱的灵活性 | 第22-23页 |
(二) 演唱的装饰性 | 第23-24页 |
(三) 即兴演唱 | 第24-27页 |
四、 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特征 | 第27-38页 |
(一) 音乐主题的人文性 | 第27-28页 |
(二) 歌词写作的诗歌性 | 第28-29页 |
(三) 旋律变化的情感性 | 第29-35页 |
(四)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第35-36页 |
(五) 伴奏织体的灵活性 | 第36-38页 |
五、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 | 第38-52页 |
(一) 歌唱技巧的丰富性象征着个性情感的解放 | 第38-41页 |
(二) 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象征着人文思想的延续 | 第41-42页 |
(三) 舞台风格的多元化象征着视觉审美的丰富 | 第42-46页 |
(四) 阉人歌手的盛行象征着歌唱职业化的形成 | 第46-52页 |
六、 结语 | 第52-54页 |
(一) 认识文化现象、把握演唱风格 | 第52页 |
(二) 尊重历史发展变化,正确看待社会形态与歌唱艺术的关系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