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文献 | 第12-13页 |
·关于产业转移非期望产出的文献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8页 |
·产业转移理论 | 第17-22页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国外产业转移理论 | 第18-21页 |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 第21-22页 |
·产业转移影响区域经济模式理论 | 第22-24页 |
·产业转移影响区域经济要素 | 第22-23页 |
·产业转移影响区域经济结构 | 第23页 |
·产业转移影响空间经济格局 | 第23-24页 |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产业转移效率研究 | 第24-27页 |
·产业转移的期望产出 | 第24-25页 |
·产业转移的非期望产出 | 第25-26页 |
·产业转移效率的一般研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与承接 | 第28-41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三次浪潮 | 第28-30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转移 | 第28-29页 |
·东部崛起时期的产业转移 | 第29页 |
·经济一体化时期的产业转移 | 第29-30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承接力 | 第30-35页 |
·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承接力分析 | 第33-35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引力 | 第35-38页 |
·产业转移引力模型 | 第35页 |
·城市间可达性系数 | 第35-36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引力分析 | 第36-38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基本模式 | 第38-40页 |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38-39页 |
·基本模式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的非期望产出 | 第41-53页 |
·产业转移的非期望环境影响 | 第41-44页 |
·产业转移引发环境污染 | 第41-42页 |
·模型设定 | 第42-43页 |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产业转移的非期望利益冲突 | 第44-48页 |
·产业转移利益相关者 | 第44-45页 |
·产业转移引发利益冲突 | 第45-46页 |
·利益冲突作用机理 | 第46-48页 |
·产业转移的非期望同构 | 第48-52页 |
·产业转移引发产业同构 | 第48-49页 |
·产业同构的测度 | 第49-50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53-64页 |
·产业转移效率及其测算 | 第53-57页 |
·DEA 方法 | 第53-55页 |
·非期望产出与产业转移效率 | 第55-56页 |
·产业转移效率过程 | 第56-57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的测算 | 第57-61页 |
·SBM 模型 | 第57-58页 |
·样本数据选择 | 第58-60页 |
·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效率分析 | 第60-61页 |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的讨论 | 第61-63页 |
·样本城市效率差异 | 第61-62页 |
·样本城市效率敏感度 | 第62页 |
·样本城市效率改进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政策建议 | 第65-66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附表 | 第74-77页 |